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新时代师范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思路

浅谈新时代师范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思路

日期: 2021/12/7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于龙

作者:于龙(1979- ),男,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师范教育生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D19095。
  
   摘要:新时代的师范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方式,教学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就应该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建立,为促使师范教育格局的转变提供积极的意义。在新时期中,师范教育的发展前提下,需要将教师放在教学环节的首要位置,不断提升其德育程度,强化教师的使命以及地位,促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基于此,文章对新时代师范教育的任务以及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教育;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高过以往,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的办学质量。为促使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该注重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为解决我国师范院校支持不足、师范教育体系被削弱的问题,应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师教育的内涵、任务和特性,提出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师范教育培养体系。
   一、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一场公开性的教学改革逐渐出现了,并对师范教育产生了影响[1]。但是,实际上,以上教学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师范教育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部分综合性高校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影响了师资教育水平提升的要求。师范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基础性教育的范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建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为此,应该推进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促使高等院校、中学以及小学为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开展特色教育体系。还需要明确师范院校的定位标准,坚持师范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作为师范教育院校,其工作不能被削弱,要坚持将强化教师的专业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推进,促使教学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二)使命性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自身的使命,将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当成是自己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遵循的使命[2];需要把积极完成塑造人才、塑造生命当成是时代发展的重任;需要将促使国家富强发展、民族振兴当成是教育的本质资源。教师投入到工作之中的时候,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使命感,将促进社会发展、人才进步当成是其根本工作需求。基于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服务职能,这一职能表明教师需要拥有较强的公共教育服务属性。
   (三)道德性
   师范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道德性,也就是当前人民群众所说的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根本工作是教书育人,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以及情感,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将教师的行为当成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规范。以上所说的道德性指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育的更深层次追求,以及对教育与爱的追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是社会中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师范教育是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师范教育道德性资源,将中国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与师范教育中的道德性相结合,提升其一致性,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道德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师范教育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路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者。在学校的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作用。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故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各领域,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高的未来教师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保证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和岗位需求,高校就应该在人才培养阶段把质量抓实,夯实基础,塑造学生过硬的本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把“培养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高的未来教师”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三)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未来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魂。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需要,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大力培养师范生创新思维和能力。[3]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提供更多是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国社会应该加强对于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发扬师范教育的优势,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对师范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标准,提升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师范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辛越优, 林成华, 蒋红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及特点[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000(001):9-12.
   [2]赵国祥, 罗红艳, 赵申苒. 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J]. 教育研究, 2020, 041(003):143-151.
   [3]张海鹏,李琦,辛太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20年2月第18期,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