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生活——哲思”写作思维训练初探——以“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到现代性的思考”为例

“生活——哲思”写作思维训练初探——以“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到现代性的思考”为例

日期: 2021/8/8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高级中学 王志民

摘要:高考作文强调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展开议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写出一篇好作文,需要大量写作材料的积累、完整思考框架的建立和深入推理思辨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有序推进以提升效率,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探索构建一个“从生活到哲思”的写作思维训练路径。先从日常学习材料中提炼出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基于具体材料多角度思考其因果联系、利弊得失。进而拓展到其他领域,联想类似现象,在更多材料的比较中丰富思考。然后深入辨析,发现其共性,思考更高层面也更本质的问题。最后形成对某一类问题事实丰富,角度多元、层次深入、思维深刻的哲理思考。这是一个整体的写作思维训练过程,从点到面,发散后再聚焦,让认知不断深入,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社会现象,人生问题,哲思,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培养“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教学的共识,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作文强调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展开议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指向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一篇有血有肉、思想深刻的文章,无疑是难度很大的事情。没有大量写作材料的积累,没有完整思考框架的建立,没有深入推理思辨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对这三者的专项训练是很多的,但效果往往并不能尽如人意,作文有时会变成旁征博引的素材展示、思考框架的机械运用和脱离实际的的逻辑表演。写作材料的积累、思考框架的建立和推理思辨的训练应该是一个整体,如何把这几者整合,按内在逻辑有序推进,以提升思维品质,这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写作展现的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不高首先源于视野格局的狭窄,正如北岛所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没有见识到世界的丰富和多维,思考也不可能多角度,也不可能在众多事实、现象间建立逻辑关联,思想也不可能有多辩证、多深刻。所以,写作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生活:具体的社会现象,真实的人生问题,去见识广大而丰富的世界;终点指向对此多角度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形成深刻的思想,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试图探索构建一个完整的写作思维训练路径,从提炼出真实的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入手,基于具体材料多角度展开思考;进而拓展延伸到其他领域,在更多材料中构建逻辑关联,在比较中丰富思考;然后深入辨析,发现共性,思考更高层面也更本质的问题;最后形成对某一类问题事实丰富,角度多元、层次深入、思维深刻的哲理思考。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揭示矛盾,思想深刻,提升思维品质。
   一、从日常学习中提炼典型的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
   思维的训练要渗透进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抓住日常学习中的典型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材料的选取要以代表性为原则,丰富一些,可同质或异质组合,要能深入挖掘一类问题。材料如果单一、孤立,其展开性差,不能以此为起点完成一个逐渐丰富的思考,很难达到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哦,香雪》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火车,火车巨大的轰鸣声回荡在青山中,唤醒了沉睡的台儿沟。火车将“陌生与新奇”带进了台儿沟,更将“城市生活”“都市文明”带入乡村姑娘的视野。姑娘们的心扉从此被撬开,被城市的魅力吸引,开始憧憬山外的现代世界,走出大山,走出闭塞落后,走向现代文明。
   《变形记》中也出现了火车,但火车的意味明显不同。火车按照固定时刻表运行,准时开动。所以格里高尔要早早起床,去赶就要开动的火车,踏上令人疲惫烦心的工作行程。火车不再让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也不再吸引人去追寻,火车引起了都市人的焦虑,追赶火车让人身心俱疲。
   学了这两篇小说,以此为材料,提出问题:火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对我们的生活乃至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你有哪些思考?
   二、围绕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多角度分析思考。
   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思考,挖掘背后的原因,分析利弊得失,提出解决策略等,也可以引入更多事实对比分析,发现普遍性的问题与意义。要力求从不同侧面,结合更多的材料去看待问题,思考这个社会现象。要强调的是,思考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有“我”,不是单纯地分析现象,而是要看到其与“我”的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从火车的使用,可以看到现代交通工具带来的种种益处。《哦,香雪》中,火车带来频繁的交换和交流,把人们联系得更加紧密。现代交通工具让人们消费工业制品,见识丰富的物质文明。火车也让人们对遥远的现代都市充满了好奇,强烈感知到自己的边缘性,从而激发人们去掌握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另一面,我们也看到现代交通工具的破坏力。《哦,香雪》中,火车打破了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奏。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入侵,附着于传统的田园生活上的一些美好东西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变形记》中,我们看到人的生活被现代交通工具规划和控制了。为了不误火车,人们对时间斤斤计较。随之而来的是人性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机器特征,追求精确和效率,人物化了。今天,交通工具是高铁、飞机,更加快捷,人对效率的追求更高,物化程度也更甚。
   引入资料,对比来看,会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可以有更丰富的思考。
   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此夕梦君梦,君在北城楼。寄泪无回波,寄恨无回辀。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孟郊《车遥遥》)
   古诗中,女子在月色与秋凉中魂牵梦系志在四方的爱人,只恨自己的泪水和幽怨没法被舟车带到爱人的身边,只能想象自己化身为远方驾车人的手,让马车载着爱人快快回来。细读之,我们会感受其中无尽的思念深情,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从交通工具变迁中,我们既能看到其加速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看到了其对过去慢生活的破坏,对我们个人情感的冲击。看到其矛盾性,也让我们知晓当下选择的艰难,这样的思考就丰富多元了。
   三、拓展迁移至更广泛的领域,思考一类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
   多角度思考后,我们需要拓展迁移至更广泛的领域,以更大的视野去观察一类现象或问题。其他领域的类似现象是什么,表现又有哪些,背后的因果得失等又是怎样的……这可以促进我们发现共性问题,总结一类问题,从而拓展认知格局。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性非常重要,需要打开学生的视野,比如给出具体的方向,或提供一些典型的材料,或提供思考的支架,避免学生由于问题的深入导致的茫然,拓展迁移陷入停滞,思考不能继续推进。
   比如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去观察传媒工具的变迁。现代传媒工具变成了互联网,之前是广播电视,再之前是报纸书籍。那么,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媒介变迁,是不是也呈现出与“马车——火车——高铁、飞机”交通工具变迁类似的特征?背后是否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捷,更便利,由此诞生了更多的业态,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更加便利,从某种角度说,人之间也越来越平等。但是另一面,互联网即时性更强,传播更快捷,效率更高,这也延长了人们的工作时间。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高,被控制甚至被奴役。海量的、快速、彼此没有逻辑的碎片信息,也让人们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退化了,“反智”倾向越来越严重。同时,越来越多地通过音、视频来沟通,人们对文字的阅读也越来越少,浸润在文字中时所获得的情感力量和审美能力弱化了,人们的表达越来越粗糙,情感也越来越粗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呈现出荒芜的迹象。
   四、聚焦本质性问题,进入深刻的哲理思考。
   观察了更多的类似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后,基于丰富的现象和多元的思考,最后需要聚焦更为本质性的问题,把思考认识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的社会现象,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人生问题。这是思维升级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关注所在。此时,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生由于学识的局限,很难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要以更高的视野,梳理思考的方向,或做必要的讲授,或提供更多的资源,比如文章、书目、课程、讲座等等,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维度思考问题。
   观察了交通工具的变迁和传播媒介的变迁,我们聚焦到如何看待现代科技文明,如何看待现代性的问题。引入对此有深刻见解的马克思·韦伯、尼尔·波兹曼、赫伯特·马尔库塞等大家,或阅读介绍文章,或收听讲座,聆听这些大师,领会他们的思想,写下感悟。比如韦伯谈到现代社会崇尚科学,理性的力量驱散了过去神秘的魅惑,让我们不断进步。但是科技文明太重视计算、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一套数据化的指标,人成了“算法”的工具,个人变成了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人生意义迷失了,人们很难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铁笼,一方面囚禁了人的灵性,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我们。又比如波兹曼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垄断面前,人们越来越沉迷于技术这碗“迷魂汤”,放弃了荣誉和责任,放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再比如马尔库塞说,现代社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消费社会,极大程度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享受欲望。但现代社会,劳动、工作只是赚钱的手段,消费、享受才是目的。在这样一个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赚钱——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变成了丧失真正自由的“单面人”。我们有必要做出“实质性的变革”,不能只满足于物质和技术的进步。
   五、任务驱动,梳理思考,写作有格局有思想的文章。
   有了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丰富思考后,最后需要梳理总结。这时要设计一个任务驱动型写作练习,再次从具体的材料出发,基于丰富的思考,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完成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思想深刻的文章。这样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完成梳理、整合,把深刻的哲思落地,最终形成对一个现象或问题的思辨性的认识,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完成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到现代性的哲理思考后,设计写作任务:
   最近,深度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屏,讲的是AI智能算法不断优化最优配送方案,配送时间不断减少。外卖骑手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超出常人,异化为“配送机器”,也导致了交通事故量上升等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算法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棘手的、新的伦理问题。对此,你有哪些思考?
   从“外卖骑手”群体的遭遇,到算法时代的新兴行业,再到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可以完成对现代性思考的梳理总结。现代的科技文明让整个社会高效地运转,创造出巨量的工作机会,提供空前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在大范围内解决了那些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贫困、匮乏、奴役、疾病等等。但是科技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文化是最典型的工具理性逻辑,这种逻辑的过于强大,使社会像一部运转效率极高的巨大机器。人则被“非人化”,“诗与远方”被淹没了,“高贵的价值”丢失了,精神上格外“荒凉”。工具理性逻辑把现代社会铸造成了一个“铁笼”,它造就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人变成了“单面人”。但“铁笼”也保护了我们,它造就的优越的物质文明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打碎铁笼只能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所以,我们不能陷入悲观,而要看清真相,正视真相,更从容地寻找解决方案。
   以上,笔者阐述了从日常学习中提炼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到逐步深入最终完成哲理思考的写作思维训练过程,以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这个训练过程,需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有清晰的路径设计,提供或推荐必要的资源等;学生要体现主体性,有多角度深入思考,最后在具体的任务中梳理和总结,形成思辨性认识,如此才能提升思维品质。当然,以上阐述只是一个初步探索,在操作层面,肯定还有很多问题产生,需要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完善,形成有效的作文思维训练路径。
  
   参考文献:
   [1]郑若葵.交通工具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张杰.火车的文化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莫励锋.莫励锋诗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刘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
   [6]刘擎.季风青少年哲学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