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勤耕雨读踪迹,传承坚毅文化精神——栖霞枫叶文化研学课程初探
摘要:华夏儿女以“龙文化”的传承人而骄傲,栖霞人则以“枫叶文化”的传播者而自豪。栖霞耕读文化因不仅具有历史积淀,而且具有浓郁地域特色自然成为栖霞枫叶文化研学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耕读文化研学课程包括冬蕴、春萌、夏长、秋韵四个维度,全方位锻造、历练“每片枫叶”,使之更盛更红更坚毅。
关键词:枫叶文化 研学课程 耕读文化 坚毅精神
研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在 “研”中学,在“行”中学,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南京市栖霞中学的研学课程是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的精心策划下,将高一年级学生分成多个研学社,开展参观、学习、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栖霞耕读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根据栖霞地域特色(栖霞山枫叶)以及栖霞多种形态文化荟萃的特点而创意和开发的,与枫叶文化一脉相承。桦墅学堂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基地。入驻栖霞桦墅乡村,参加田间地头劳作耕耘,体验农耕辛劳与付出,体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习惯,在实践中增长本领。
一、栖霞耕读文化溯源——研学旅行课程的来源
根据史料,耕读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勤训》中有句名言: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因此,耕读是谋生求知兼顾,既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又满足内心世界对高尚精神的追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也是“龙文化”流传数千年而不衰的法宝。
以“枫叶文化”得名的栖霞,自古至今,重耕读文化,从南朝的“栖云精舍”到清代的“族塾”“私学”,再到翰墨书香的仙林大学城,厚植于这片沃土,栖霞耕读文化虽曲曲折折,历尽沧桑,而始终不变的是“育人即报国”的精髓。
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国运衰微,兵火不断,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的黄质夫先生来到栖霞后,提出“救百万乡村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教育口号,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打成一片,他们探索建立了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学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乡村文化之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陈立夫、徐悲鸿、竺可祯等社会名流纷纷来校参观、访问,栖霞乡师声誉鹊起。
二、耕读学堂的核心价值——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
栖霞桦墅学堂,坐落于栖霞山东南、“世外桃源”桦墅村,雅称“嘤栖书院”,民间有时称之为“勤耕书屋”、“耕读学堂”,创办于2015年,由一位爱好诗文的有思想的年轻人赵建创办。“嘤鸣”一词取自春秋《诗经》里的一首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鸣读书会意在寻求伙伴即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鸣唱悦享天下之美文,传承有推广价值的精神。嘤鸣读书会是社会公益组织,不仅对爱好诗文的年轻人开放,也对游人和当地村民免费开放。
1.传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民族传统
在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意识流增强了社会包容度,但致命伤是消弱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破坏合作。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每一片枫叶不管颜色深浅,都是中国红的底色,教育他们坚守精神家园,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铸造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继任者。
耕读书院的“耕读”是勤耕雨读的提炼,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耕读的内蕴越发丰富。“耕”除了耕种,更多代表着勤劳、耐劳、坚毅、坚强等品行。“读”,也不仅仅限于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和担当。
今天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田园,实地领会先辈们“耕读”的辛劳的光辉历史,追寻耕读文化发展足迹,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明天能够接力民族复兴大业的旗帜。
书院后院有一块半亩方田,可种菜养殖。耕读文化研学社成员们,白天在日光下双手拿锄翻地,拔草推车,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晚上在星光下目耕嘤栖书院美文,舌耕家国情怀诗句,笔耕社会人生哲理。有时还会邀请当地作家、学堂创办者与研学社团召开座谈会,研学栖霞教育史和“耕读一堂”的由来和发展史,与当地村民举办农家乐文娱活动,笑看自制的枫叶飞飞。
丰富的活动中,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悄悄提升着,桑梓情结、家国情怀在暗暗增长着,耕读精神在不经意间接续传承着:正所谓“道耕而德猎”。
2.弘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治国道理如此,做人处事的哲理也应这样。《易经》中“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强调天地是孕育滋养万物的本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文明“香火延续”的根基,是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古训和精粹。
耕读文化,尊重并善用“道法自然”规律,强调读书人身体健康、衣食无忧,方可管理家族,治理国家,致力于人类的和平发展,利民利国。
探访之旅坚持遵照客观规律,定期一年完成,换而言之,就是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完成,即有效利用冬蕴、春萌、夏长、秋韵四季的物换星移,让学生较完整体验感悟耕读文化的底蕴,如:你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你一季。读书也是一样,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同时活动还全方位锻造、历练“每片枫叶”,使之更红更坚毅。课程实施整个过程也坚定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现状与自然和谐共处法则,培养以人为本、尊重天道的价值观。
3.培养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具备“坚强与毅力”的个体,能够始终热情饱满的、积极乐观地追求看似对其无法实现的苦难目标,实现目标后,不仅让人敬畏、鼓舞他人,也会激励本人加倍努力,奋发赶超更优秀的先进。坚毅的人在情感态度上更加富有,敢于承担重任和挑战,以期来满足内心精神世界对美好的向往。坚毅是成功的垫脚石。
研学旅行活动开始于夏末,学生们忙不迭地带着防晒帽和太阳镜,有的还撑着花花绿绿的小阳伞,生怕被烈日烤糊掉;可看到远处田里有农民还在忙农活,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下午,研学社成员在田里帮助农民收割农作物,突然,下起了大雨,本以为学生可能怨声载道,可是没想到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帮助村民抢收、抢运,手上脚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沾满了汗水,感到无比的自豪。在不断的劳动和实践中,大家逐渐懂得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坚持不懈,滴水就能穿石;只要坚韧顽强,天道必定酬勤!
三、耕读文化课程的思考与企盼——研学旅行课程的方法
高一年级研学社的师生多次漫游栖霞乡村文化村和探寻有耕读文化特色的遗迹,进行参观学习体验等实践活动的同时,也顿生很多感悟和思考。
1.研学课程开发必须融合多种文化资源。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许多类似桦墅“嘤栖书院”的非遗文化得到开发和保护,但还是有大量珍贵的、带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质的碑文、书籍和古老建筑,因没有被及时发掘而遭到有意无意的遗失、破坏和占有;还有少数村民家的有文化价值的古物,没有得到收集、保护和展示。所以发现身边宝藏、探寻文化资源,希望是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义务。
2.完备研学活动流程,提供实践借鉴和思想启发
发动策划—培训导学—研学文旅—成果呈现,这四个环节是较流行的研学课程实施过程。前三个环节在实践中做的还算完美,但最后环节有点美中不足。表现在学生成果交流展示的形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本人感觉说故事形式更能凸显研学旅行成果,更易传播正能量,更能把研学中的精神价值迁移或嫁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挥作用。如这次耕读文化研学中提炼的坚毅精神的说故事竞赛,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3.研学旅行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大力支持
虽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研学旅行毕竟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它要放下书本、走出校园,还要在学中做、做中学,极大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较多的安全困难和隐患,因而难免遭遇到来自校园内外、家庭内外的诸多阻力。好在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
相信,随着对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萃取,对其核心文化价值的吸收和光大以及对研学课程体系的日臻完善,耕读精神必将浸染片片枫叶,枫叶文文化研学课程必将点亮精彩人生。
附:本文是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联系课题《栖霞枫叶文化研学课程的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20
[3] 王礼新 . 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再思考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0.第456期
[4] 吴萍 . 劳动观念巧培育 .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0.
[5] 黄竖定 . 办学之道在”以文化人” [J].人民教育 . 2020.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