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学生自主实践的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种生动、活动、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如何让学生想探究并且乐于探究呢?多年的摸索实践,我的感受体会是:动之以情,保护探究之苗;巧妙诱导,激发探究之火;大胆实践,体验探究之乐。
【关键词】:动之以情 保护探究 巧妙诱导 激发探究 大胆实践 体验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种生动、活动、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充分协调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成为活动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如何让学生想探究并且乐于探究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动之以情 保护探究之苗
儿童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能使学生在班级、在学校感到轻松自在、心情愉快,身体、心理、能力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反,则感到压抑苦闷,创造力被遏制,甚至抹杀。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保护每一棵幼苗?
1.多一点微笑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不管什么时候进课堂,不管课前发生了什么事,不管自己的心情如何,只要踏进教室,就应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以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肯定。学生即使说错讲错了,给以微笑,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而对学生开小差,给以微笑,则是一种提醒,一种批评。微笑使人愉悦,微笑使人放松,微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 多一次表扬
每个人都爱听好话。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更何况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呢?表扬也是最好的鼓励。所以在课堂上,我常运用表扬。例:“你真行。”“你真聪明,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发言有独到之处。”这样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也许表扬过后,学生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但我想:这有何不好?学生陶醉在喜悦中,生动活泼、无所顾忌地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拿起“表扬”的武器,让每个同学都“获奖”,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轻松活泼发展。
3.多一丝爱护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相反,阻止或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就会使探索活动受挫,不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如:学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对世界充满了渴望。上课时,当学到一些新的内容,学生自然会表现得好奇、好问、好谈。他们有时会如同打开的闸门,关不上口,有时会打断老师正常上课,问个不停:“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纸船真的能载重吗?”……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老师不能简单地视为“无理取闹”,相反应特别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起他们对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感到安全自由,这是学生创造探究的沃土。
二 、巧妙诱导 激发探究之火
情感是良好的助推剂,但光有助推剂还不行,需要有真正的源动力。这就要想尽办法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瞄准时机,巧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之火。
1.精心设计,抓住儿童心理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好的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
根据四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我在执教《走进端午节》时,一开始,设计了3个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谜语,果然,学生猜谜的兴趣一下子上来,顺利引出本课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拉近了端午节与他们的生活。为了让学生对端午节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出示了一组关于端午习俗的图片,配上音乐,让他们初步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许至此,就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最想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什么?但我觉得,仅仅激发探究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苏州是端午节的主要传承地,每个苏州人身上所肩负的传承责任!于是我抛出问题:可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太重视过端午节,你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苏州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办?学生脱口而出:了解习俗!体验习俗!传承习俗!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本课研究目的所在!学生的兴趣、感情、责任一步步地推向顶点。
2.巧设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探索的源动力。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设问,学生要敢于提问。老师的设问,有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奇思妙想,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迸发思维火花。比如我上《纸船载重》这一课题时。一开始,我抛出问题:同学们,轮船可以载物载人,那么你们知道,小小的纸船也能载重吗?那么纸船能够承载多少东西多少重量?什么样的纸船承载的东西会更多呢?想不想知道?想!几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纸船载重的欲望。纸船真的能载重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开始了探究之旅。看,教师就是个点拨者,把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点燃起来。
3.大胆猜测,充分发挥想象
猜一猜。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手段。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当纸船完成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觉得哪艘船承载的重量会最多?哪艘船承载的重量会最轻?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此时我故意在课堂上留了一段空白,让他们进行争辩。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从奇妙的设想开始的。此时的课堂尽管是嘈杂的,但正表明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的碰撞越强烈,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会更加有利。
三 、敢于实践 体验探究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好奇好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1.参与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纸船载重》时,我问:要完成纸船载重实验,那么我们先要做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先要把纸船做好。纸船会做吗?怎么做呢?这就自然引入下一环节:做纸船。于是,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地做起纸船来。是的,要完成纸船实验,那就必须做纸船。纸船怎么做呢?有的同学会做,但绝大多数的同学还不会做。于是,我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制作。让会做的同学当小老师教不会做的同学,组内互帮互助。当同学们很想做其他的船型时。我就根据他们的需要教了其他船型,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始终积极投入。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期间,组内同学相互比较,有的同学做的纸船漂亮,有的做的难看,质量比较差。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是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
2.深入实验,体验探索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学习的生命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自由探索成了可能。在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时要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进行实验。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学生才知哪只纸船承载重量的多,哪只纸船承载重量少,只有他们亲身探索才会记忆深刻。在这实验探索过程,学生也体会了探索之乐。
3.积极思考,获得崭新发现
对于实验后期的思考是及其关键的。有了思考才会有新大陆的发现,实验才有了它的意义所在。如果单单实验而不去思考,实验就浮于表面。学习就要刨根问底:为什么纸船承载的重量会不同?这到底跟什么有关?学生自己质疑,引发思索,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跟船只的大小、质量,纸张的厚薄材质,船型的不同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探索重在参与,重在体验,重在思考。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行动是自主的,身心是愉快的。老师动之以情,保护学生的探究之苗;巧妙诱导,激发学生的探究之火;学生大胆实践,充分体验探究之乐。学生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在玩中学,学中玩。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想境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老师助推学生飞行,放手实践,学生将会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安长丽.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15):44-45
[2] 张发.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B].https://www.kj009.net/paper/pp1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