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探究性学习正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学习模式。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本文将对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 探究性 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是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而得到自我收获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确定研究内容,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和提示线索,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既考验学生的思考能力,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以教师满堂的知识灌溉为准,学生被动的听课,老师教完,学生能吸收多少取决于学生的自身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的中职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能力的结合,为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时打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处处以探索为中心,努力将生活中的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专业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授机械传动中的齿轮传动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些问题:齿轮传动有什么特点;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齿轮传动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直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探索、查找资料,就能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规律,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面对问题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以往直接把问题答案展示给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空间,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播放有关摩擦传动实例的视频、PPT等辅助资源,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回答问题。
在讲授齿轮的受力分析时,可以以直齿圆柱齿轮为基础,给出径向力和圆周力的定义,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径向力始终由啮合点指向轮心,主动轮所受的圆周力与转动方向相反。然后在分析斜齿圆柱齿轮、蜗杆蜗轮传动的受力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较这几种传动的特点,齿轮转动方向与轴向力方向的关系,搞懂轴向力的方向判别:左手法则或右手法则。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法、课堂讨论法、导入法等方法,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2.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中职学生来说,到实训室进行实验是非常新奇的事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例如液压传动的换向回路,教师只通过口头叙述、示意图分析,很难使学生明白换向阀的阀芯动作后,液压管道中油液流动方向是如何改变的、换向阀内部的结构如何实现改变油口的连接。但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按照回路的组成,将各液压元件用油管进行连接,然后开启油泵,按要求进行换向试验,透明的换向阀和管道一目了然,换向阀内部的油口连接的改变、油管中油液流动方向的改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通常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小组成员的搭配可以采用学生自行结合、分工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充分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全面有效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机械基础类课程内容多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蕴含着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丰富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和实践环节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的特点和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为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⑴邓荣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中学物理(高中版)
⑵高成慧 研究性学习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襄樊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