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传承地方节庆文化构建园本特色课程——走进大班主题活动《快乐小马灯》

传承地方节庆文化构建园本特色课程——走进大班主题活动《快乐小马灯》

日期: 2019/11/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南市京高淳区实验幼儿园 汤永红

【摘要】:我园立足园本课程《慢成深耕》的研究,开展了大班主题活动《快乐小马灯》,从优化教育资源、确立主题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将地方节庆特色文化融入渗透到园本课程中,使课程游戏化,让幼儿感知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园本课程、节庆文化、小马灯
  
   园本课程主要指幼儿园为达成教育目标,以幼儿园为主体,由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幼儿等,为改善幼儿园的教育品质所开发的富于个性化的课程。包括其清晰的课程理念、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有本土化色彩的课程内容、有效可行的实施形式及合理的评价体系等等,是一种带有明显探索色彩的课程实践研究。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中,我们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以园为本”的意识,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倡导自主式管理模式,从而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持久的发展。
   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一阵地,幼儿园教育应该担负起挖掘、传承、丰富和提升传统文化内涵的重任,将本土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更多地去了解家乡,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我园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立足园本课程《慢成·深耕》的研究,开展了大班主题活动《快乐小马灯》,从优化教育资源、确立主题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将地方节庆特色文化融入到园本课程中,使课程游戏化,让幼儿感知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确定主题营造氛围
   每逢过节,高淳特色地方文化十分活跃。在包罗万象的地方文化中,如何选择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庆文化资源呢?经过多次课程审议,我们选择了“高淳小马灯”。因为“小马灯”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人小、马小、道具小,讨人喜爱。表演内容以《岳飞传》《三国演义》为背景,表演敲锣打鼓和古战争中的阵法,是农民喜庆丰收和欢度春节的重要民俗表演活动。大班幼儿在节假日看过小马灯表演,已有绘画《京剧脸谱》的经验,能用打击乐器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能熟练进行跑圆十字开花等队形变化,这些都为开展《快乐小马灯》主题活动做好铺垫。
   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师生们共同设计了《小马灯》海报张贴在教室门口,宣传活动营造气氛。将自制的小马灯放在表演区,张贴小马灯表演剧照、收集纱巾、铃铛、小旗、头饰等,录制跳小马灯的地方音乐和视频,幼儿就可以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进行自主表演。
   二、特色活动家园一体
   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亲子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设计了调查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了小马灯的由来、特点。同时也把问题带给家长: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个小马灯,让孩子进行表演。家长面对难题,起初束手无策。教师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实物展示、网上搜图等方式帮助家长,家长们由被动变主动,积极与老师交流制作过程,在班级微信群里展示视频,分享制作成果。在民间文化亲子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化妆,戴上头饰,手持彩色小马鞭,披着披风手脚腕上套着铃铛,身上的小马灯更是引人注目,有盒子做的小花马,有竹编的小白马,有塑料小盆做的小红马,还有丝袜做的小黑马。四个班级的小马队在音乐声中有序地跑大圆、十字开花、小圆跑、摆成“天下天平”四个字。家长们为孩子们精彩的表演给以热烈的掌声,同时发出感叹:好象回到小时候看小马灯的场景,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和自信快乐的学习品质。
   三、深度挖掘能力提高
   1、引领能力。
   教师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学会思考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尊重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组织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打击乐《小马灯》,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材料,如拍打桌子、敲击积木和碗勺等,为音乐配上简单明快的节奏。创意活动《小小演员》,让幼儿用油彩,为自己画上妆容,参加表演活动。美术活动《自制头饰、马鞭、披风、彩旗》,幼儿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制作出了表演所需的道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语言活动《自编儿歌小马灯》:呜嘟嘟,呜嘟嘟,锣鼓齐鸣鞭炮响。走呀走,蹦呀蹦,小马灯呀跳得欢。长蛇阵,梅花阵,马儿满场圆圈跑。关公脸,张飞脸,跳出笑声满天飞。喝彩声,欢呼声,欢度新年喜洋洋。教师和幼儿显出智慧的一面,儿歌编得有趣、欢快,把小马灯特有的音乐节奏、丰富的表演人物、变化多样的队形、欢快热闹的场面都归纳在这首儿歌里了。
   2、开发能力
   在表演的装饰上,每个教师都别出心裁,发挥聪明才智,如制作头饰,有的教师建议使用发箍——便于幼儿戴在头上,毛根——便于幼儿固定在发箍上,毛球——颜色鲜艳,和毛根组合一起可以抖动。如制作马鞭,有的教师建议使用大的竹筷和毛线,便于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如披风,有的教师建议使用纱巾,便于幼儿自己进行装扮。如服饰,有的教师建议家长收集绣花绸缎被面,缝制成戏剧服饰等等。教师们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全面提升了对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发能力。
   3、教研能力
   教师在特色园本课程中,将每个活动都以初页或是美篇的形式进行报道,用照片、视频展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用文字体现了对活动组织实施的感悟与反思,方案设计和案例分析丝丝入扣,创设了有助于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游戏环境。教师积极参与园本课程的审议,通过制定用关键经验支撑的活动目标、绘画大树成长式的主题网络图、整理直接主和间接的主题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情景脉络等,构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们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
   四、快乐满园分享成长
   幼儿、教师、家长三体合一,群策群力,以一场精彩纷呈的“小马队Style”,红红火火迎接了新年的到来,大班主题活动《快乐的小马灯》在欢声笑语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做、动脑想、亲历体验排练,大胆表达了对小马灯的认识和喜爱,充分体验到跳马灯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家长们之间学会了理解、交流、分享,学会了尊重、欣赏和回应孩子的想法,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们用心、用眼、用智慧去探索,分享经验获得成长。丰富的活动使幼儿、教师、家长真实地了解家乡,了解了这些民俗文化背后所呈现的智慧和艺术,并引以为自豪。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快乐小马灯》主题活动正是我园在开展园本课程《慢成深耕》的实践研究中,收获的一枚丰硕果实。今后我园会让更多的高淳节庆文化走进幼儿园,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幼儿园园本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一些,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探究、交往和表现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南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访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28日第1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