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与德国双元制的比较研究
项目说明:本论文为江苏省人社厅研究课题《新型“学徒制”与德国“双元制”的比较研究——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各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技工教育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为我国培养除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技工教育的发展也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比较薄弱,例如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较差、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短缺及生源基础较差等等。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技工教育也陷进了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对于我们的技工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则介绍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和德国先进的双元制,并进行比较,并学习和借鉴,来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
关键字: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德国双元制;比较研究
一、对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的认识
新型学徒制是把传统的学徒制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式的,即“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新型学徒制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较有更明确的培养目标、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道路。
二、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与德国双元制的比较
1.教学模式
1.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它是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主要依托于企业。它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老师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协助者,他主要以学生为核心,它积极督导学生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它改变以往的教学束缚,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受课堂的约束;它不仅培养其理论知识,但更看重于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然后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其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1.2我国的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它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任务。它培养的内容是是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并由企业和学习分别承担培养任务。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计是立足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进行系统的设计,重点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针对性培养,建立学校的理论课程体系、企业的技能教学体系和职业素养体系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职业、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总之,培养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安全生产规范等等。
2.培养模式
2.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涉及到的是企业和学校。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一般是初中,在初中毕业后,如果想走职业学校的道路,就得分别联系一家学徒企业和一所职业学校。学徒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负责相关理论的培训。一般企业和学校培训时间的分配是7:3。一般比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即使没有的企业也会通过跨企业培训机构代为培训。技工教育和企业紧密相连,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校企合作的范畴也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
2.2中国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注重学习与理论的结合,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型学徒制是涉及到了学习、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签署相应的人才培养协议。它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工学一体化,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可以使学生可以边学边做,做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或得的启示
双元是学校和企业,其本质是理论和实践。这和我们平时所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是一致的。那为什么一定强调企业实习呢?因为企业里的实习是实践操作,是理论的实际应用;而在校的实践是模拟演练,它与真实的岗位工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到企业学习,可以把理论知识紧密地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受到企业文化地熏陶,企业理念地引导,学习许多社会知识,同时不断训练在专业技术上日益精湛。到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工作岗位上,这就避免了学生在就业中没有目标,没有能力的弊端。
但终究我国与德国在国情上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德国的那一套,就好比当初我国对俄国的学习,一味的学习不适合本国国情的东西,只能适得其反。与德国不同,本身双元制实施在我国就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比例很低,没有那么多的对开企业等等。所以,我们因该从双元制中学习那些优秀的、适合的我国国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把它们可以融入到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当中,这样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得到完善,不断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结束语:通过比较中可以知道,尽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我们可以从德国的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借鉴和学习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相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后,不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刘向荣.西欧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64-68.
[2]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