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标准研究
【摘要】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美术教育受到了诸多重视与关注,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得到较大的支持,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非常快,科学合理地对儿童画进行欣赏与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和创造积极性,进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并提高儿童对儿童美术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儿童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然而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以及儿童美术培训班教师教学素养的影响,儿童画的欣赏与评价标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儿童画欣赏预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考虑到儿童画欣赏预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在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班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教学
一、童画欣赏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欣赏与评价观念落后
本文统计了所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师对儿童画的评价行为,一共685次评价行为,统计发现对色彩运用情况的评价达到287次(所占比例为42%),对绘画整体造型的评价达到135次(所占比例为24%),对绘画构图的评价达到180次(所占比例为22%),对绘画构图的评价达到83次(所占比例为12%)。可以看出,教师对儿童画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绘画构图、色彩运用、画面整体性等绘画技巧水平层面上,而关于儿童画个性与情感表达方面的评价很少,这虽然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绘画技巧水平,但会导致儿童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积极性不断降低,不利于儿童情感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欣赏与评价观念较为落后。
(二)欣赏与评价标准过于僵化和单一
通过结合所在单位儿美教师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教师在对儿童画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内容僵化的语言文字口头式评价较多,比如,某教师看见小朋友所画的小熊便会习惯性地评价:“画的真棒”、“挺好的”、“继续加油”,当该老师看见另一个儿童在画小狗也会做出类似的评价,这种评价内容并没有实质上的指导作用,而且千篇一律,这会让所接受培训的儿童感觉到迷惑与不解,这不利于儿童进一步思考和提升对绘画的兴趣,这反映出当前儿童美术评价过程中僵化的问题,会使儿童对绘画逐步失去热情和积极性。
另外一方面,欣赏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问题也比较突出,当前儿童美术教师对儿童画的欣赏与评价仅仅集中于绘画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绘画内容“像不像”、“是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没有注重到儿童所创作绘画的动机、想法以及想象力,这不利于培养儿童对绘画的独立思考和其想象力、创造力。
(三)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效果受时间制约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了解到虽然教师很想在上课时间对每一位儿童的绘画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但是受到上课时间的制约,只能选择一幅作品或几个作品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儿童绘画的积极性下降。
二、促进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通过结合实践经验及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标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必要加快促进儿童画欣赏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本文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原则及实施要点,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儿童画的欣赏与评价标准原则要求
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了儿童画的欣赏与评价标准原则要求,具体要遵守以下原则要求:
(1)应当要以提升儿童整体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最终目的。
(2)应当要兼顾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相应感受,要让儿童体会到在美术绘画中的乐趣。
(3)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及情感发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个性与情感认识。
(二)儿童画的欣赏与评价标准要求内容
(1)作品是否体现出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
结合平时的调查经验,通过对10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儿童绘画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生活情境。儿童在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下会逐渐关注生活中的内容,并且尽可能在绘画作品中模仿并加以夸张,久而久之小孩的视野也变得开阔,对日常事物也较为熟悉,也能够增加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在儿童画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指导儿童尽可能地画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物,画出自己感兴趣和较为熟悉的东西,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2)作品是否反映出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对自己班级的儿童进行观察,发现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儿童对生活、自然的思考,在正确的引导下儿童会将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扩散并通过绘画完成。比如以为儿美大班的儿童兰兰喜欢用蓝色来对太阳进行绘画,教师询问后发现是因为该儿童曾接触过太阳镜便认为有蓝色的太阳存在,这反应了儿童对生活的想象与思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这是儿童对生活的想象与思考。儿美教师能够正确培养儿童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那么就能够促进儿童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等个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