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桐城才媛教育的概貌探析
项目信息: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项目《明清时期才媛的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tcszsk2017B06 主持人:黄莉 所在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是才媛的文学创作的一个鼎盛时期,许多闺中女子开始诗词创作,在那个年代,为何女子在文学创作方面会有如此重大的改变,这和才媛们的教育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是针对桐城明清时期才媛的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桐城;明清时期;才媛;教育
明清时期桐城的才媛辈出,她们是新文学力量的群体,她们不再是仅仅待守闺中的女子,她们吟诗作对,创作出来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张姒谊的《保艾阁集》,张令仪的《乾坤圈》等。这批才媛的出现和当时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包含了桐城的地域文化渲染、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的教育以及才媛自身对于文学的意识觉醒,下面来一一阐述。
一、桐城地域文化渲染
桐城的地势比较险峻,大山大河,景色极佳,这样的地域情景也为才媛们创作提供了十分直接的素材,面对的着巍峨挺拔的山峰,面对着隽永的河流,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不由地为此大好河山吟诗一首,作词作曲。而且桐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方,因此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再加上桐城交通十分便利,才媛们可以跟着父兄,观尽各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建筑等,更加激起才媛们心中的感慨,写于诗中,例如吴孟嘉之作《孟城坳》。而且外出游玩,可以结识外地的才媛,可以一起吟诗作对,互相交流词曲等,从中相互汲取诗歌之精华。
桐城不仅景色宜人,物产也十分富足,农业商业经济发展好,人们在此地安居乐业,不用为吃穿发愁,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写诗歌、作词曲。由于此地富裕,很多人移民至此,在此生活联姻,许多才媛是由外地嫁入,由于外来人员的加入,不同地域的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激起一系列文化火花,使得才媛们在桐城的文学创作种类更加丰富。
桐城自身就是一个文化宝地,这里的文学气息十分浓厚。自明嘉靖后,桐城的文化勃然兴起,大批的诗歌文学创作者出现。在桐城开设有许多文坛,有专人进行讲学,学子们可以听之、学之,整个桐城形成了文学风,无论是朝中官员、山中隐士、集中闺秀都在谱曲吟诗,在如此浓厚的文学创作气氛下,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群优秀的才媛,她们开始自己的诗歌词赋的创作。
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提升,清朝时期的统治者也越来越看到了女性在治国齐家中的作用。当时有李贽作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个性解放,抨击传统的妇女观念,对女子在社会中的能力和作用进行了肯定与赞赏,并且许多文学士也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才媛的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才媛们的文学之路自然走得比较容易。
在清朝时期,统治者是比较重视女教,不仅仅请有才气的女诗人进朝廷给宫妃进行教学,还令人编选女子的诗歌集,例如《历朝闺雅》。朝廷给了才媛们一个比较安全而又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她们无多顾虑的创作,这是大批才媛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对于女子的观念就是,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等,但是在清朝时期,这种传统的观念开始有了改变,出现了大批量的思想家、文学家倡导男女的公平性,反对传统的妇女观念,为女性伸张正义。
许多文学士人,他们还招收女徒弟,教她们诗词歌赋,告诉她们如何进行创作以及诗歌写作技巧,这无疑是给了才媛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她们有渠道,有方向地去了解和学习文学,并且进行创作。不仅如此,很多著名诗人要凭借自己的名气,帮助才媛传播佳作,使得才媛的作品得以流传,能被更多人知晓。
三、家庭教育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桐城的规模也是日益壮大,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是在逐步提升,对于女性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女子同男子一样,可以学习读书写字,学习吟诗作对,但是在那个时期,女性主要的学习途径还是来源于自己的家庭。才媛的出现,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与支持,有的是向父兄学习,有的是向丈夫学习,有的是像儿子学习,前两者居多。
才媛大多数是名父之女,也就是朝廷官员或是文学士人的女儿。例如程端仪的父亲程芳朝,他便是顺治四年进士,后转太常寺卿。她们是名人之后,家庭条件是比较富足,不用为日常生活操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学习,并且父亲也是文学之人,可以做女儿的导师,提点或教授她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样的家庭里,拥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可以从小就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对周边事物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也会提升其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丈夫往往也是才媛们文学创作的关键人物,才女配文士,丈夫既可以作为师长来教导妻子去更好地写作,又可以作为朋友与妻子互相交流诗歌词曲,亦师亦友。文学是他们共同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才媛可以与父唱和,创作出一系列佳作,例如张莹与方中履唱和,写下《和夫子韵》。
四、才媛个人意识觉醒
由于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为才媛提供了吟诗创作的条件,女子们可以将心中的情感和想法表达与诗中,可以以一位女性的角度去将事物的看法写于诗词里,女子们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大量的写作,甚至是整理出诗歌集,例如方维仪编写的《宫闺诗史》。
才媛们勇敢走出深闺,踏出大门,出去游玩结友,从中结识到许多新的同样喜爱创作的朋友,她们时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久而久之才媛们组建了自己的社团,她们一起写诗歌、词曲,互相唱和,互相点评诗作,互相进步,将大家所创作的诗歌,整理成集。
桐城也是一个闺师传统的地方,而且那时对于创办女学比较倡导,很多才媛们积极地投入到女学中,招收女徒弟,教授她们文学的创作,她们亦师亦友,带领这女学生一起学习,这使得女子在文学的创作占比越来越大,才媛们也是越来越多,优秀作品也是源源不断。
桐城的才媛们并不认为自己比男人差,她们追求男女平等,她们不服输,她们努力学习写作,刻苦钻研,不仅仅写出优秀的作品,而且还能像男子的诗歌一样,流传千古。
才媛们敢于走出深闺去拓展视野,结诗友组社团,热心于教育,教授女子创作,追求平等,不服输,努力刻苦,她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她们文学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结语:
明清时期,桐城才媛涌现,是因为她们处于一个优质文学教育背景下,有桐城的地域风景带给她们的心旷神怡,有社会环境使她们感受到文学熏陶以及社会环境给予她们文学创作的道路,有家庭中父兄的启蒙与谆谆教导,或是与丈夫唱和切磋,学到的创作技巧和灵感,以及才媛自我的意识觉醒,这些都是才媛写下数篇佳作的关键。
作者信息:汪若冰,女,1985年,工作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职称:助理讲师 学历:合肥工业大学 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