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中等职业学校“双证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双证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 2017/10/28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青县职教中心 何艳

(本文发表于《山海经(教育前沿)》2017.5)
  
   摘要:近两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一些手持"双证"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双证制”培养模式的作用日趋凸显。几年来我校汽修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双证制 实践 经验
  
   “双证制”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在对职业教育不断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培养模式。它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是立足于教育真正服务于经济的全新理念。它实施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速度的快慢。
   我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双证制教育模式的实施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 充分认识“双证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双证制”,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及相应考核,毕业时不仅可以获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在毕业时,即具备了相应专业的上岗资格,具有了直接适应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很快顶岗工作,从而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也就是说,今天获得“双证”,也就获得了明天就业的“通行证”。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劳动就业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也是深化中职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
   二、 教育改革要先从教师开始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没有一个合格的教师队伍,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因此,在“双证制”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
   我们的教师多数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多数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操作能力则较差。因此,对教师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即利用节假日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鼓励他们去拿高级工证,使他们真正转变为技能型人才。同时我们也从各企业高薪聘用了多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由我们自己的教师做助手,协助这些外聘教师做好学生实践课上的管理与辅导,使我们的教师通过“偷艺”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实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另外,我校以“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务实求效”的培养策略,以“打造双师、塑造名师”为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具体做法体现在:一是着重校本培养,工作务实求效。经过几年的积累,我校已成功打造了多种品牌主题活动,校级教学示范课、教学设计比赛、专业技能比武、青年教学能手评选、行业发展报告会、专业剖析报告会等主题活动,不但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而且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搭建了适宜的平台。2007年,我校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件、直观教具制作等方面设立了三十余项校内课题,有80%以上的教师参加了课题组。课题实施的过程促进了研究团队的建设,促进了教师成长,丰富了“青蓝工程”的内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校本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最切合实际、最易见效的方法。二是着眼能力提高,培育教学团队。我校把师德建设提高到“立德育人”的层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 “三德”(即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建立了可行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有效推动了教师工作风貌的转变。
   三、 改善教学条件,为“双证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备良好、功能相对齐全的实训教学基地是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满足实训需要,在已有实验实训设备及基地的基础上,我校又投资500多万元建立了集电工电子、汽车修理、计算机、车工、钳工等近十个专业在内的新实训基地,并新购置了若干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实习设备,现各个工区已投入使用。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实训教育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基地建设,在基地的规划、实用技术的应用、装备的配套组装以及技术成果的中试、示范、推广中,不仅提高了综合技能,而且培养了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引厂进校、与企业合作等多种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采用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学生受到接近实际情境的训练,为实现双证融通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四、建章立制,确保“双证制”真正出成效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拿到相应专业的岗位证书,使中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是我们培养中职人才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
   1. 建立领导和组织机构,制定并落实目标责任制。
   关键问题是各专业教师要订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制度。学校也要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所以,我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专业指导教师等参加的职业技能岗位虚拟鉴定站。主要负责制定技能训练目标,拟制训练方案,安排训练计划,指导实训过程,组织实训考核和理论考试。具体情况是,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教学副校长亲自抓,各专业具体运作,组织指导学生校内外的各工种实训操作、考核以及理论考试。
   2. 建立和完善技能鉴定考核制度。
   严格技能考核是强化技能训练、促进教师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提高技能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学生要获得职业技能证,需通过四门功课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为保证鉴定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一套包括考核标准、考核办法、成绩档案等内容的考核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对理论考试科目,在学生已学的基础上均组织了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补课辅导,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重点则放在实训操作部分。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成立了由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修理的一线工程师和实际操作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师傅组成的实训指导小组及模拟鉴定站成员。实训指导小组严格按规程、规范要求学生,学生每2―4人分为一组,实行班长、组长负责制,每天分组轮换不同的实训题目。实训结束时,由模拟鉴定站成员和外聘师傅组成鉴定组,按照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进行现场鉴定评分。
   五、拓宽双证融通的渠道。
   1.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如我们在汽修实训中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修理任务,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问、闻、切、听”及小组研讨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2.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技能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在“双证融通”的实践中,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的技能训练与实际操作外,还将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实施,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形成了接受社会考核的人才培养机制,即参选、预赛、参赛“三阶段”培训方案。确定了一套包括组织宣传、自愿与推荐报名、预选、培训、参赛、考核要求及赛后总结表彰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教学与企业介入相结合。以学生顶岗为途径强化实践能力。2005年,汽修专业与益华修理厂及县大修厂联合举办“汽修专业定向培养班”,为这两公司专门培养关键岗位的“汽修”中级操作工。该班实行“3-2-1”的培养模式。即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和部分实践课程,第四、五学期进行专业主干课学习,同时由公司安排技能培训与实习实训;最后一学期到公司顶岗实习。同时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完成毕业答辩(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技能的考核,达到“双证融通”的教学效果。
   我校汽车修理实训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改革,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走出一条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全新的中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项移云.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十分必要[J].新农村,2003(3):31.
   [2] 黄国春.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 育,2006(14):93-94.
   [3] 祝蕾.关于“双证制”职业教育政策解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32):57.
   [4] 孙诚,张晓光.中国发展非正规中等教育的成功案例——浙江“双证制”培训的实践探索[J].成人高等教育,2007(1):24-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