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历史的几点做法
(本文发表于《山海经(教育前沿)》2017.5)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何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便是成功有效的教法。为此,本文就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关键词: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问题情境创设;自学提纲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教会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阅读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过去性。人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字、图象、地图等形态的资料了解历史。掌握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是学习、认识历史的基础。
例如:以《秦朝疆域图》为例。第一步引导学生看地图外的提示语“秦朝疆域图”,明确此图的主题是秦代疆域,在分析中必须注意秦代疆域四至。第二步引导学生看图例,让学生明确各种符号的含义。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图例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体会秦灭六国时的“远交近攻”策略、秦朝疆域四至、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原因及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秦朝主要交通路线尤重在“直道”,引导学生分析秦“车同轨”的意义、秦朝长城的走向及东西结点,分析秦长城修筑的原因及影响 。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分析地图类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图片类材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 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利用时事,引导学生“双向”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美国内战》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今美国有什么体现霸权主义的行径呢?”所有的学生都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义愤填膺。在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话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分组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子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反恐战争。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分析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在创设材料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观察华盛顿会议照片和人物,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创设材料题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材料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四、总结编制自学提纲,培养自学、研读能力。
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我讲七年级《繁荣的隋唐文化时》,学生们编制了包含“建筑、科技、诗歌”在内的提纲,层次清楚,内容简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研读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