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

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

日期: 2017/1/4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彭红梅

摘要:本文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机械类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优点以及缺陷进行剖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摸索新的教学理论模式并且和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提出基于机械类实训课程的学习以及教学模式,针对该教学模式,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 实训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o sort out, revealing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eaching training courses for mechanical major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n this basis,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de of mechanical train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summed up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mechanical specialty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rategy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的职业化教育质量。本文当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入手,从问题的反思中发掘出建构职业教育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和创新模式。
   一、存在问题
   1、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训课程并没有体现其核心地位。首先就表现在对教学科研成果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成果明显偏多,实训教学的成果较少。现有的教学奖励机制还不能很好的引导老师和学生在专业实训方面的创新,难以激发老师推动机械实训课程改革的动力。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固化,不能很好地发挥实训课程指导理论课学习的效用。在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实训实操的权重约占30%,与实训教学应当在机械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致的。
   2、我校目前机械类专业部分的实训课程教学设施与设备还不齐全,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训设备和企业生产设备差别较大,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学生从学习到生产的过渡。在本校的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是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新教学模式设计
   机械类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应当是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实践中的流程为导向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机械类专业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基于不同学生在职业技能上的差异,坚持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的结合,设计实训课程教学项目,根据项目的开展过程形成实训课程的教学思路,并将其详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

   图1 机械类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三、新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和完善以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为核心的机械类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既要传授基础知识给学生,也要夯实学生的机械操作技能。要突出实践性,先应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为标准,促进学生形成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具体实施时,应当循着规划、决策、执行、调控、考核和反思的流程展开。在具体的实践内容上,除应当掌握机械操作和组装等实训内容外,还应当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推进校企联合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设置及其开课条件。
   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没有具备企业实际需要的相关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是脱节的,其内容单一,技术的针对性不强,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立刻上手。因而校企联合开展实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两者共同推动实训教学标准的制订和教学项目的开发,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教学内容,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依托开展实训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使学习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开始接触岗位工作内容。这种联合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始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改善师资配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在高职院校中,老师通常都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学校应当适当地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老师开展实训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为老师创造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体验与学习。学校还应当注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制定和出台科学的考核与评估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改进合作模式。
   一套结构清晰、设计合理、成果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和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通过学校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硬件投入,加强实训教学师资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就可以达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梓祥,李江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2):13.
   [2] 张建华,李乐琳等.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及其选择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17.
   [3] 何静.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管理责权关系[J].职教论坛,2007,(2):12-13
   [4] 宋荷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德育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学报,2009,(2):19-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