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感悟
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有些同学的写作得分率却不高,甚至有的同学一提起写作文,就发愁头疼,畏惧,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提作文色变,消除学生顾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写作很难,
视作文为敌人,出现畏难情绪,产生信心不足心态,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的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练习写作的动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励其学习写作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变“怕作文”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不断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喜悦。
首先,可以降低要求。只要肯写,写出心中所想,哪怕几句话,也是成功的。其次,多鼓励多表扬,在每次批改完作文后,我都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水平由高到低,并按次序登台演讲。下面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对中下等的同学也要表扬,或介绍其中一段,或表扬几个好词、好句子。使作文差的同学也得到鼓舞。对特别优秀的同学,我鼓励他们往报社投稿。最后,让作文课活起来,可以通过活动游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写作的兴趣。
2.词汇贫乏,力不从心,联系生活,善于观察。写作基础主要是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这方学生突出问题是词汇贫乏,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如一杯白开水一般乏味。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越多,思维越广。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方法很多,首先,品味生活,把握信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贴近生活,关注人生,体味人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内涵的挖掘能力。我鼓励他们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个有心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是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也是为生活,正所谓,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让学生准备个备忘录,将身边的有趣的是即使记录下来,写写感受,这都是以后写作文的材料,省的以后无话可说。
除了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外,另一方面来源于书本知识,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内容健康的书,或者名著。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日后查询,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为以后写作储存知识。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越多,思维越广。
3.乏味无趣,毫无味道,求异求新,优化思维。作文创作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练习,也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学生在学了那么多优美的文章后,写出的作文依然空洞无味,甚至语无伦次。
作文教学固然要培养技巧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最本质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江泽明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后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理所当然的充当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的主要角色。
首先,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意识。教师可举名家作品中另辟蹊径,巧选角度的事例来激发学生。
其次,在立意上求异创新。作文立意首先要准,进而要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愉悦。中学生在立意时,往往容易拾人牙慧,或平庸肤浅。因此,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引导学生达到立意创新的目的。
第三、在内容上求异创新。一篇佳作,不但要立意不凡,在内容上也要有独到之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的素材不但有限,而且陈旧。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而写作则是检验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浅显的感悟,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还需要更大的努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