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一说写作文,学生们犹如谈虎色变, 害怕写作文,作文课同学们就是写不出来。老师们抱怨:怎么上好一堂好的作文课就这么难呢?教师提出要求,写××体裁,如何开头,如何刻画人物等等, 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对生活熟视无睹,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局限。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意可写,有情可抒,广大教师进行探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一)丰富学生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二)克服畏难情绪,体验作文的快乐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 其次,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1、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
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聚焦”、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也就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拟定话题,自然引入。
2、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作文内容
作文形式、内容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好的作文正如一个“完人”,要“天庭饱满,地革方圆,五官端正,口齿清淳”,对作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有明确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同时和谐地把握,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分阶段单项训练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
综合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实话实说式”、“焦点访谈式”、“花边文学式”、“囊中探宝式”。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人情观。焦点式,就是侧重对社会的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花边文学式,就是要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囊中探宝式,就是要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能力。比如,母亲节快到了,请每一位同学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上学后采用“实话实说式”口述自己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课堂上有娓娓叙述的真情,有朴实无华的真挚情怀,有热情奔放的诗歌朗诵,有情真意实的忏悔……人性的光辉在热烈的叙述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当学生把这种感受形成文字之后,由于作文有了情感的浸润而显得丰盈,因为有了哲理而显得深刻、独特。一篇篇充满着人文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文章让教师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