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教材偏难,而面向职业教育类教材又十分简单。学生期末测验十分简单,只要平时听课,考试前两个星期复习一下就可及格,事实上一些学生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大学生在课外可以尽情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谈恋爱,上网,去图书馆读书,逛街。大量的时间花费到这些行为上了,于是大家并没有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2、讲课方式不科学。在大学里一些老师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这是教育的一个怪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造成的结果是同学们:有的逃课,有的上课睡觉, 有的上课玩游戏,有的聊天。总之,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的危害不言自明,多言无益。
3、考试形同虚设。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想必智商都不低,但大多数的期末考试却侮辱着他们的智商。某些老师给出试题范围,然后再让学生去考试,最后老师再阅试卷。最后的综合成绩是70%卷面成绩加30%平时成绩。而这给了很多同学平时不学习,临考试才报佛脚的理由。
二、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1、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符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理应采取指导启发式。它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3、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4、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日益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很大的改进。现在,不仅教学管理中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教育技术与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正在形成。同时,不同的学科还结合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管理手段的改革
1、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目前互联网应用十分广泛,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2、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发展要求。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趋向多元化
过去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单一,培养口径过窄,适用性差,而且各高校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和个性。这种局面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开始得到扭转,分层分类培养开始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注重吸收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宽口径人才培养,强调各学科的融合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2、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要求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变革是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建设来实现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过去,教学目的重在向学生灌输某门学科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今需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人手,注重知识的交叉复合,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狠抓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型人才必定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总之,在当今高校培养人才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那么我国高等学校就一定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职教通讯》,2001.05
[2]万三友。教育技术改变教与学,《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9
[3]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4]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管理观察》,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