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入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英语课,科学、恰当的导入必不可少。导入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同样一堂课,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导入 重要性 方法 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一个好的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地生动、活泼、自然。
一、 导入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性
根据克拉申的“i+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应该是已有的知识“i”加上新知识“1”。所以在导入一堂课时,激活已有知识“i”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
多姿多彩的导入,犹如一个个亮点,照亮整个45分钟的课堂;更似火种,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确而巧妙的导入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启迪了学生运用英语方法去思维;既是一节课的开始,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堂课听课效率。
二、 导入的方法
高效的新课导入,要像小提琴上弦那样,第一个音符必须准确无误、悦耳动听、先声夺人,这样学生才能受到鼓舞,心中充满喜悦。下面就谈谈英语课上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1.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是以一定的教学情景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景。牛津英语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生活化。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情境会话,如购物、打电话、问路等内容接进生活且篇幅短小,有利于学生学后直接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虽然不能将绝对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的情景,英语教师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让同学们触景生情、见情思义,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新知识。
在学习7A Unit4 Food Vocabulary这节课时,我将自己扮演厨师,教室布置成一个快餐店,并准备好西红柿、柠檬、胡萝卜……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新课开始时,我围绕“食物”这一话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跟孩子们进行简单交流。
T: Welcome to my restaurant!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s: I like to eat mooncakes/ chocolate/bananas /cabbage…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s: I like to drink milk/ juice…
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孩子们说出自己所喜欢的食物时,我就展示实物,并将食物按“蔬菜”“水果”“肉类”“零食”“饮料”分类写在黑板上。
T: These are your favorite food. Can you guess what food I would like to eat?
通过让学生猜测老师所喜欢食物,由此直接导入新单词“water, mango, tomato, lemon, beef”等的学习活动。
情感与情景相伴,触景自然生情。在本案例中,教师将自己扮演厨师,教室布置成一个快餐店,并准备好西红柿、柠檬、胡萝卜……各种各样的食物,为学生创设了一个“at a restaurant”的情境,为下一步的交际用语学习做好环境准备。学生通过交流喜欢的食物,复习学过的表示食物的词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猜一猜”自然导入新单词的学习,教学过程简单明了。
2.谈话导入法
在上8A Unit2 School life Reading这节课我是用谈话法导入本节课的:
T: Boys and girls, how many subjects are you learning?
Ss: Twelve.
T: What are they?
Ss: They are English, Chinese, Math, Music...
T: Good.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Why?
S1: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usic, because I like singing.
S2: I like Math best. I think it’s fun.
S3: ...
T: This is the life in Chinese school.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live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
Ss: Yes.
T: Today let’s go into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 lives
谈话导入法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与答来实现的,教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谈话内容,通过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所学内容。谈话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谈论School life,让学生感觉熟悉亲切,有话说,也乐于说。几分钟的导入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昂。
3.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导入是指用录像、投影、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使认知活动与其结合起来。运用电教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上互联网搜索一些相关的视频和flash,让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方位参与英语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 Integrated skills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T: I like snow, because it is very beautiful, do you like snow?
Ss: Yes.
T: But sometimes it can cause some problems. Let’s enjoy a video about snowstorm.
(Students began to watch the video. During watching, they became very excited.)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the teacher ask some questions: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nowstorm?
Ss: Terrible!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T: Do you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
Ss: No.
T: But our friends Mr. and Mrs. Smith are trapped in a snowstorm, what happened to them?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通过观看电影暴风雪的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暴风雪的危害。学生深深地被画面吸引,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进行思考、学习,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动力即激情,就很易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
4.英语歌曲导入法
学生都十分喜爱唱歌。唱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英语歌曲,这样可以唤起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储存,一边听着熟悉的音乐,一边唱起熟悉的歌曲,并配上动作或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便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学习的兴趣便不知不觉地提了上来。英语歌曲作为热身导入,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8A Unit6 Vocabulary时,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讨论天气的 情况。让学生欣赏 How is the whether 这首歌来导入新课。这首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最喜欢做游戏,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在学习7A Unit5 Go shopping时,教师可以剪下超市商品信息广告(含有价格),让学生购买一定金额(如50元)之内的物品。要求学生说出买了什么,给谁买的,为什么买它?
三、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用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等。同样一堂课,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英语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做好到导入,就一定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华,《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探析》,《中学生英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期
[2]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包育彬 陈素燕 ,《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