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
徐兆林 江苏省宝应职教中心 225800
摘 要:如今的中职校都有了相当规模的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在一次外加工项目中,看出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伤,难以培养出会操作,能执行工艺,知道质量控制体系,会追求最大效率的一名合格技术工人,而这需要让学生在企业内去磨练,由此想到应淡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把学生放到企业里去锻炼。本文以一个案例引入,讨论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建立企业实训基地的方法和好处。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实训基地 合格技术工人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今的中职校有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是,要培养出会操作,能执行工艺,知道质量控制体系,会追求最大效率的一名合格技术工人,还需要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基地里进行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实训基地越大,运营成本越高,而企业生产基地越大,经济效益越高。不妨换个角度,将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不但培养出一名合格技术工人,又能减少学校运营成本,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一、案例介绍
2010年春节前约一个月,学校接到一个与企业合作项目,来料加工油箱精加工配件(50套31种约2000件大小不等产品)。据了解,加工基本没有难度,涉及到车、铣、钳加工;加工精度不高或很底,公差在1~1.5mm左右;加工量也没有问题,以前的合作企业约5个工人,月生产能力100套。学校悻然接收,既可以锻炼师生,又可以创收,于是本人亲自挂帅并组织7名技能大赛参赛的师生组成最强阵容,最终我们是仓促而又尴尬的任务。
二、案例分析
我校自2006年异地建校,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实训设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本人也以能够参与管理如此规模的实训基地而感到自豪与自信,如今却因这一次对外加工项目困惑无比,反思如下:
首先,机构和流程是保障。学校与企业在运营机制上是显然不同的,企业自有一整套的管理机构与流程,学校不可能建成材料科、生产科、质检科等机构,也就不可能按照企业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组织教学或生产,这需要把师生放到企业里去体会。
其次,质量是生命。奖惩分明是提高企业质量的最好的武器,企业则与经济利益挂钩,做错就要扣钱,如此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促使员工质量意识迅速建立。这需要把师生放到企业里去成长。
再者,效率是金钱。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企业为降低成本,必将追求最大效率使劳动力成本最小化,这在企业到处都有,可学校怎么也找不着。这更需要把师生放到企业里去锻炼。
三、结论
众所周知,德国凭借着先进制造技术步入了发达国家,而其先进制造技术来源于职业教育,但当我走进德国的职业学校,却看不到强大的实训基地,原来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培训中心,学生的实训大多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内完成。
人们有了统一的认识:在企业中实训,有其独特的优势。而现如今大力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层面上,这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训资源,同时又渗透着企业文化。可是这毕竟不是在企业里,不能保证实施有序的质量体系,不能提供无数工人繁忙而又有序的操作场景。
智者当然早已认识到这点,为促进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大力提倡“半工半读”、“2+1”等培养模式,但这更多的成为学生提早参加工作和企业获得更多廉价劳动力的政策保证,我们为什么不让平时的实践教学就在企业的实训基地中完成,让学生更早的、更多的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呢?
所以中职校应淡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让学生在校企共建的企业中的实训基地里学习操作,体会生产流程,提高质量意识,追求最大效率,从而成为会操作,能执行工艺,知道质量控制体系,会追求最大效率的一名合格技术工人。
四、如何建立企业实训基地
下面以车加工实习为例,构思如何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其它工种和内容的实习以此类推。
(1)依托企业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比如我县水泵企业较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像迎浪水泵集团,水泵生产以车加工为主,该集团有相当规模的车加工车间,学校仅要与政府和企业做好协调,对该车间进行适当包装即可成为非常优越的“实训基地”,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再对车间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适当包装既可成为相当规模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车加工技能教学及其它技能及素质教育绰绰有余。
(2)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上述基础上,学校或政府若能再有所投入,对车间进行适当改造或升级,那是对企业和学校更是锦上添花。
(3)学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对于中小企业,有发展前景,但缺少投资的,比如我县的永成机械厂,从事铝压铸产品加工和出口,已有一定名气和实力,订单不断,有压铸能力,苦于加工能力有限,多外涉加工,学校可以投资新建加工车间,交由企业生产与管理,同时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担负实践教学任务。如此企业是求之不得,学校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建立如此实习室,是同样的投资,却省去了管理成本,没有耗材、电费和维修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企业学习操作,体会生产流程,提高质量意识,追求最大效率,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技术工人。
而我们学校建立车加工实习车间,添置30台CD6140车床,不含基础建设仅设备投入就是100多万,之后每年的耗材费约5万、电费约2万、维修费约1万、折旧费约6万、管理费约3万等等。而如此投入,按以上构思,至少可建成三个实习车间,不但每年约17万的运营成本没有,还解决师资问题,将拥有至少50名技能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师傅。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职业教育,因经济条件不足,基本没有实训基地,学生的实习基本是到企业去。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和学校有了经济基础,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但是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不可盲目否定,企业实训基地有着学校实训基地无法替代的机构、流程、质量体系、管理体系、现场氛围等等的企业文化,不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企业文化”。也不能走着名为“校外实训基地”、“半工半读”、“2+1”,实为提前就业。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企业共建“企业实训基地”让企业与学校共赢,让学生在校企共同努力下迅速成长为一名会操作,能执行工艺,知道质量控制体系,去追求最大效率的合格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陈炳:《中职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苏教育》2009年第10期第39页;
2、王寿斌:《校企合作不能念歪经走错路》,《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5期第84页;
3、王敏:《企业的最佳合作者》,《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5期第97页;
4、唐菊萍:《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学生创业的策略研究》,《江苏教育》2009年第10期第38页;
5、鲁政办发[2009]13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9年12月17日;
6、明人忧天:《高职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百度空间》2007年10月24日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基地建到企业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