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 ,新工科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为例,系统阐述了智能工程学院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 育人机制 四位一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民办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分层次的深入探索。通过“1+1=∞”的育人模式,即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团队+教师指导帮扶=创业孵化的无穷受益,从而形成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站”。
一、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既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竞技,也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博弈。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大大促进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的结合、与科技前沿的结合、与企业的结合,使教师队伍最终达到了从基础、专业、创新逐步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为培养“双创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队伍。
教师以赛事为纽带、建立共享协作探索平台,用竞赛工程项目成果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以赛促教是不同于校企合作、交流培训的另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教师培养形态,更可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二、以赛促创—为学生搭建学理论、强实践的双创平台
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理论、强实践的双创平台,这个平台要求学生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求真学问、知行合一才能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首要位置,如何有效解决知识传授、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是本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来智能工程学院人为解决这一课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参加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由2015年10人次增至2018年210人次,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获奖种类由2种增至10余种。近三年,我院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佳绩。特别是,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荣获金奖一项,这是我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首次获得金奖,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总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等等。
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当前我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已全面发力,推动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兴起,成为双创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赛教融合—“双创型”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主阵地,以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为主抓手,一大批双创项目和科技竞赛案例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使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就业、创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以来,智能工程学院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6项。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这体现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2、推进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参赛驱动,以名师带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教学团队,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指导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的导师队伍,带动了学院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利用“校校联合”平台,与重庆大学培养了2名“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 的骨干教师等;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已培养5名双师型教师,并入选重庆市教委“双千双师交流计划”项目。教学相长,通过参赛驱动,形成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赛教融合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全面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融入人才培养育人机制
基于学校“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的人才培养育人机制。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总体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四进四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创“全面教育”。
1、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课程、强化实践课程写进到培养方案。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和实践活动,多渠道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服务平台,并且从全校选拨出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
2、优化课程体系。将赛项与理论课程融合在一起,将理论课与以往参赛项目优化组合,设计成若干独立的模块,使赛教融合落到实处。
3、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校内、校外两类实践基地和课程实验、综合项目设计实践阶段。智能工程学院建设了工程训练及机器人、PLC智能控制和恩智浦竞技三个实训中心,使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竞赛和实践有了可靠平台。
将“双创”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新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新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将成为民办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弯道超车、变革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一直以来,我们以参赛驱动教学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今后会继续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和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教改项目: ①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3002);②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渝教高[2018]22号)
作者简介:张涛然,男,(1984.10-),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制造过程的数值仿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