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
【摘要】就业压力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起学校重视,但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双创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双创教育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分析了会计中职学生就业状况、双创教育现状及改革方法,来为学校的双创教育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中职 会计
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何谓创新创业教育,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它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
近年来,高职、本科等大量会计毕业生冲击着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特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消之后使得会计岗位的门槛越来越低,会计人员只需要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即可,这一系列动作使得会计岗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更不理想,对口就业率低。
二、中职会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双创教育的培养意识
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胜任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会计与财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岗位定位一直是企业员工,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多数学生已经很难实现对口就业,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已经不愿意接受企业的束缚,反而产生了自主就业的想法。而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双创教育,将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过程是目前人培方案中所欠缺的。
(二)会计专业双创教师缺乏
中职会计课程中没有双创教育的专业课程,大多是采用选修课或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形式进行,同时学校中有双创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少,很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授课和双创指导的老师都是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本身没有进行过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双创教育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在授课过程也只是照本宣科,内容有限,不能进行扩展,导致理论教学和双创教育双脱节,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财经商贸专业双创专业实训室滞后
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场地支持和设备支撑,但学校对于这块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有专门的实训室用来作为双创教育基地,对于设备的更新和补充更是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学生开展的双创项目没有与社会接轨,仅仅停留在情景模拟,对相关的国家政策、税收优惠、对手竞争等外部因素都没有了解和掌握。
三、改革中职会计专业双创教育的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双创教育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在探索中发展,学校唯有响应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特点,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兼顾普及和提升两个层面,遵循结合专业、关注生活、联系生产的三项原则,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知识、技能的四项教育内容,探索“学、做、结、研、创”五条途径,提供师资、课程、基地、合作、活动、资源“六大保障,构建会计专业双创教育模式。
坚持育人为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持续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推动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加师资队伍方面:
学校深度引入企业和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参与学校人培方案的设计,成立专门化的工作团队,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双创理论,通过岗前培训、理论轮训、实践等形式构建长期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外聘教师的能动性,用他们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补充校内师资双创实践能力方面的短板,统筹规划布局创业项目的各个环节。
(三)课程建设方面: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增加双创意识、知识、能力、实践和心理等模块,设置综合化、活动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对实际操作的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强化思维训练,设计数量合理的情景模拟训练,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性思维上。
(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本专业二十多年的建设经验,开发一定量的基于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双创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确保对教学有高效的支撑;力争建立一个双创平台,依托平台有机融合“创业实训”等能力延伸,打造较为专业化的“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资源。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真正实现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