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弹力带抗阻训练的应用分析

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弹力带抗阻训练的应用分析

日期: 2021/2/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迪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地址电话: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18640333919
   【摘要】目的:分析弹力带抗阻训练在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1例老年患者,经信封法,划分A组(n=45,常规运动指导)和B组(n=46,弹力带抗阻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结果:B组患者的6米步速高于A组;B组患者的5次坐起试验时间短于A组;B组患者Berg量表评分评分高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应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使其6米步速明显提高,5次坐起试验时间缩短,平衡能力明显改善。
   【关键词】下肢;肌肉力量;弹力带;抗阻训练
  
   人体骨骼肌肉力量和质量,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进行性下降。老年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下降,对髋、膝、踝关节功能产生影响,使其平衡力差,很容易跌倒,严重者还会导致身心受挫,限制老年人的正常活动,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证实,抗阻运动训练能够使骨骼肌肌肉质量、力量显著增强[1]。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抗阻训练中难免存在运动风险,并且阻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可控,同时抗组训练运动器械相对来说较为笨重,训练空间以及时间都会受到限制,可实施弹力带抗阻训练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探讨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弹力带抗阻训练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即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研究对象为91例老年患者。采用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划分A组45例和B组46例。A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9-87岁,平均年龄(78.45±3.27)岁。B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8.48±3.41)岁。两组患者的基础病历信息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
   1.2方法
   A组采用常规运动指导,安排责任护士每天指导患者运动,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时,每天行走30分钟。B组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时间保持在3个月。如下:①站立位:伸髋,训练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部肌群:把弹力带打结成环状,在踝关节处固定、套入,面向弹力带站立,支撑手部向后伸直膝关节,停留15秒,返回原处;背向弹力带站立,向前伸腿,进行对侧训练。髋外展,训练臀中肌:固定弹力带,与踝关节等高,保持站立,将训练腿放置在弹力带外侧,伸直膝关节,向外踢脚,保持15秒,缓慢返回初始位置,对侧训练同上。②坐位:伸屈膝,训练股四头肌、腓肠肌:坐在椅上,呈环状打结弹力带,在稳固物体上固定,高度与踝关节持平,套入,背对弹力带,向前伸腿,停留15秒返回,再面向弹力带,向后伸腿。屈髋提膝,锻炼股四头肌:坐在椅上,使弹力带呈环状打结,把训练腿放置其中,在膝关节上方放置弹力带,另侧脚进行踩踏训练,抬高一条腿,停留15秒返回,对侧训练同上。③卧位:踝背屈,锻炼小腿前外侧肌群:弹力带打结成环后,在稳固物体上固定,高度与踝关节一致,面向弹力带,套入脚背,向后屈曲,停留15秒返回,对侧训练同上。每周训练3-5次,每次40分钟。④方案实施:从低阻力开始适应性训练,初始训练量为2-3组动作,每个动作重复次数为10-15次,根据患者完成情况以及耐受程度来调整训练强度。将下肢弹力带的运动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方法制作出视频,在患者休息时循环播放,给予患者一对一运动指导,确保患者及其主要陪护者熟练掌握下肢弹力带抗阻训练。患者出院前根据患者院内训练运动情况,为其制定出出院后持续训练方案,督促患者每日训练且不能对训练方案作出更改,和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动态知晓患者运动训练情况,提高患者运动依从性。⑤注意事项:在患者运动训练期间,需要保持患者脊柱的中立,同时脊柱避免后伸、扭转、屈伸等,在卧位训练和站立训练过程中让膝和肩保持在同一平面上,膝关节保持放松并且收腹;锻炼过程中患者避免屏气,尽可能保持自然吸气;每个拉伸动作的实施都要维持15s以上,训练结束时间点为患者感受到轻度疲劳,如果训练结束后患者肌肉酸痛时长超过3-4天,则需要适当降低运动强度;老年患者训练时需要有专人进行看护,防止患者跌倒,患者训练前后监测老年患者血压以及心率变化;对弹力带进行固定牢固,避免其弹向眼睛以及头部。
   1.3观察指标
   ①6米步速:经6米步速试验对患者肌肉功能进行测定,步行6米,平均步速≤1m/s显示异常;②5次坐起试验:经5次坐起试验对患者的下肢肌力、关节活动进行测定,时间超过10s提示异常。③平衡能力:采用Berg量表对患者静、动态时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患者根据量表内容完成14个动作, 根据动作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分,最低分和最大积分为0、56分,平衡功能和得分为正相关,分数低于40代表患者存在跌倒风险。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中录入实验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通过(`x±s)和(n,%)表示,各自以t、X2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下肢肌肉力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米步速、5次坐起试验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B组患者的6米步速明显比A组高,B组患者的5次坐起试验时间比A组短。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肌肉力量指标比较(`x±s)
  

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弹力带抗阻训练的应用分析

   2.2两组平衡能力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B组患者Berg量表评分明显比A组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体 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能力Berg量表评分比较(x±s)
  
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弹力带抗阻训练的应用分析

   3讨论
   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下体肌肉力量会产生明显下降,肌腱功能、膝、髋、踝等关节的稳定性以及关节韧带也会随之下降,导致老年群体在行走过程中多伴有步态不稳、行动迟缓以及抬腿高度不够等问题。研究证实[2],老年患者跌倒主要因下肢肌肉力量、平衡功能下降所致,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抗阻训练能够有效延缓骨骼肌衰老,使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得到明显改善。弹力带作为运动工具,由天然橡胶制作而成,经拉伸回弹产生阻力,其具备可调节性。弹力带拉伸越长,阻力越大,训练方向可随意调整,在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应用效果显著[3]。
   将弹力带抗阻训练应用到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中,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力量,选取合适的体位、弹力带,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下肢抗阻训练,稳定性和安全性兼具。因弹力带材质柔软,训练期间不受体位、空间影响,可对阻力、方向进行灵活调整,以免关节承受过大压力,并且,有效规避了其他部位损伤,此次研究中没有患者在锻炼期间发生跌倒以及运动损伤[4]。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6米步速明显比A组高,B组患者的5次坐起试验时间比A组短,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提示弹力带抗阻训练使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明显增强。
   综上,依据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内容及要求,应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方式,可有效提高6米步速,使5次坐起试验时间明显缩短,改善患者平衡能力,该训练方式可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琳,林坚,刘晓林,等.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3):301-304.
   [2]邹魁,程亮.弹力带柔性抗阻训练对老年女性关节肌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8):4611-4612.
   [3]李琳, 林坚, 刘晓林,等. 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 32(003):301-304.
   [4]吴克琴, 董姣姣.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心功能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7, 36(009):966-9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