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调查、现状和建议

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调查、现状和建议

日期: 2014/7/1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Survey、situation and proposal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public-art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的命题并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是:在拥有许多公共艺术环境下的学生对城市空间和视觉文化有更强的感知和观察力。这不仅是因为与它们时常接触,也有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用。基于这些结果,本文认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公众的视觉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教育,视觉文化
  
   近年来,中国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已经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更合理的城市空间的利用得到了大量提高。它们的大量引入改变了环境的面貌。随着经济发展,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很多城市得到体现,但仍然有许多人不重视公共艺术作品,原因有可能是它们并不放置在博物馆和画廊或是因为他们缺乏欣赏艺术的能力。虽然这种情况本身没有错误,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如果人们不喜欢不理解艺术,他们将不容易从中学习和提高。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在当今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公众理解艺术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公共艺术”是指有明确的意图实施在公共领域中使用任何媒体创作的并面对所有公众的艺术。 它的范畴是一个包括绘画、玻璃、陶瓷、大地艺术、拼贴、雕塑以及装置和视觉艺术表演等众多当代艺术形式的巨大范围。它的特性是开放和自由的,因此它们很容易被公众接触到并与人产生潜在空间和身份的认同。因此这些存在于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的公共艺术,即使我们并不注意它,与他们每天接触也会影响我们看待艺术的态度。
   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制定的详细的公共艺术教育方案,公共艺术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却被忽视。现有文献资料对此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对教育主体———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感受及评价的关注。正如英国艺术教育专家瓦莱丽霍尔曼指出的:学习公共艺术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视觉技能与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艺术获得的更高层次的视觉素养。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大学生主体的调查,呈现我国公共艺术在教育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切实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素养。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通过对结果的整理分析呈现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总体评价及大学生性别和专业对于艺术教育评价的差异性,总结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根据许多大学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设计了一份拥有27项调查的多重选择问卷。它们被分为三个部分:审美维度(有关艺术的知识和解释的问题);视觉感知(关于视觉语言元素的问题)和社会功能(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相关问题)。所有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级正向计分形式将各项指标分为五个刻度: 非常符合( 5 分)、符合( 4 分)、有些符合( 3 分)、不太符合( 2 分)、非常不符合( 1 分)。研究目标集中在一所公办大学、一所民办大学的在校学生及教师,年龄涵盖18-60岁从而得到关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完整认识。调查涵盖了他们的先验艺术知识、视觉思维能力、传输方式、相应的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
   在正式的问卷调查实施之前,课题组成员随机选取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的98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前测工作,通过初步作答的反馈情况对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以确保问卷的科学性。问卷通过斯皮尔曼—布朗(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检验的分半信度为0.8122,说明该问卷信度较高。
  
   二 调查结果
   在有关艺术的知识和解释方面,根据调查结果,那些能接触到大量公共艺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描述城市空间和当地地标作品。生活在众多作品在城市空间的学生拥有更成熟的视觉维度。阿恩海姆曾在表述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连的感官体验时认为在城市空间下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促进知觉的发展。 这种情况对大学生仍然适用。
   在艺术的社会作用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基本与年龄无关但受家庭背景的影响较多。一个有“特权”接触到艺术的文化背景似乎影响他们对雕塑或纪念碑等处在环境艺术的作品的观点,相比之下家庭较为贫穷的的学生则比较注意涂鸦这种形式。这种情况支持了一种历史观点——不接触艺术美学就不会发展。同时调查也显示学生在注意到他认为好的艺术品的同时对于艺术家的名字和其他作品也非常有兴趣了解,这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在视觉语言元素方面,在这项研究中大部分的学生仅用一些基本的艺术元素的颜色、形状和大小谈论公共艺术的视觉语言。色彩是他们最经常提到的而且他们形容时经常关联自身的感觉,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仍然基本处在审美发展的情绪阶段,这经常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阶段。然而,数据也表明平时接触大量公共艺术作品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认知技能,而较少接触的学生的视觉语言更具有直接性和敏感性。这表明鉴赏艺术品不仅仅依靠个人的敏感性,也有直接联系的艺术知识。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感知学生看待公共艺术的方式和经常接触艺术对思维发展的影响。艺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提供艺术欣赏的必要技能。每个人都应该能够享受观看公共艺术的乐趣,但是没有获得专业的艺术语言的人们是被排除在外的。缺乏经验的观众无法看到艺术的真正涵义解释了公共艺术结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 与公共艺术对话的指导
   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对公共艺术与当前艺术教育展开“对话”,对话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相互学习交流的体现。与艺术作品的对话是让它更容易被理解从而促进兴趣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更加专注和有经验的观察者。基于此,对我国当前高校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提出改革建议:
   1.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分析背景。公共艺术的学习必须具有情境化和有实际意义,即是指公共艺术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背景中或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应该建议从艺术作品所处的地方进行对话开始分析,这样的背景分析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2.促进、培养与提高公共艺术活动视觉素养的提升。有良好艺术视觉的人在艺术上表现出三种能力:沟通能力(把任何想法常使用视觉艺术语言表达);创作能力(使用视觉符号批判和创造)和理解能力(理解艺术作品在不同的语境)。为了提高这三种能力,我们需要开发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艺术元素,鼓励他们参加艺术活动并加以帮助可以使他们的视觉观察变得越来越有经验。
   3.与公共艺术对话的重点应放在注重观众的享受、认可和接受。每一个作品当它被理解和接受前已经被观众重新塑造,如果观众不喜欢或不理解则坐落在公共场所艺术品特别容易受到冷落甚至被破坏,因此观众的反应决定着公共艺术的接受程度。
   4.促进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认知公共艺术过程。公共艺术涵盖了广泛的艺术对象和事件,学生应该与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接触。教师和家长也应鼓励学生对作品有批判的态度并选择最佳的例子和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他们。
   5.通过探讨公共艺术认识和了解视觉语言元素。如上所述,参与调查的学生运用的视觉语言元素大多数是颜色、形状和大小。与公共艺术对话可以让它们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入更多的元素,如结构或肌理等。同样重要还有如空间知觉、运动、比例甚至象征性符号或框架等深层次因素。
   另外,促进不同文化和艺术表现,如参观工作室、展览和其他艺术活动(尤其是在没有公共艺术的场所)、通过网络扩大知识面、通过学校和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等等手段,我们会发现公共艺术及艺术教育在未来链接的新途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新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新的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教育资源的途径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Holman,V. Public art: The 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multiple mean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16.2:127.
   2 Perkins, D.. 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M. Los Angeles: Getty Publications.1994.
   3 Reis, R.Public art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 6.1:85
   4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 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6: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