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何为艺术教育

何为艺术教育

日期: 2012/3/13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何为艺术教育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他一面主张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创办美术、音乐、戏曲等专门学校;另一面又积极地向社会普及艺术教育知识,敦请当局规划城市、美化环境、建美术馆、戏剧院,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于人才素质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对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许多人尚未真正地认识到,更不用说重视它了,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与目的。   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大致体现在这几个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与人格完善    完整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智力结构,即抽象概念和感性现实的统一;伦理结构,即社会的价值观与个体意识的结合;审美结构,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超凡脱俗,气质不凡。这三个方面,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均衡发展。如果个体长期脱离感性现实,只与抽象的公式、概念打交道,时间久了,其人格发展就会趋向片面;伦理结构使人受制于外在的道德规范,无主动性、支配性,只为社会功利价值所驱使,因而容易抑制人格完美的实现;通过艺术教育而形成并沉淀下来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完美统一,获得个性的解放,获得内心深处呐喊已久的、由本质力量所驱动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而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正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体现,因此,人的实践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人一旦失去了理性,就失去了节制、思考、分析的能力,人就成为动物,而不成为其人;而失去了感性,人就失去了充满活力的生活,人就成为一架机器。所以,人格的完善,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要求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统一,而要达到二者的统一,就需要一种渗透着理性与感性的特殊教育,这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像智育那样,教受教育者如何判断、如何推理,进而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受教育者领会并把握艺术的内涵与美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也不是枯燥无味地使受教育者排除个人的欲念和功利,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而是通过陶冶性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从感情上接受现代教化,洗涤、净化个人的欲念和功利,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

1.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    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我想,具有"艺术的心"(宗白华语)的人,首先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的,是能够用爱心对待别个事物和人的,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见,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俗话说,“千人千面”,这不仅指人的外表各不相同,而且还指人的个性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正像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所谓个性,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气质、性格、能力倾向。人的气质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类:即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人的气质是天生的,人的气质类型不同,也就造成了人的个性的不同;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但主要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中逐步形成的。性格与气质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性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掩盖真正的气质类型。而主要由遗传所决定的能力倾向也是个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咸分。能力倾向是个体智力特色的表现,表现为在特定领域里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显示出优于常人的能力水平。它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水平,更影响个体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因而也严重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培养出的是一些只会死记书本知识的应试“机器”,这些应试“机器”“千人一面”。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基本条件,而要使儿童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艺术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对于个性发展的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读空间和超脱狭隘功利的意念世界和驰骋个性的自由王国。同时,通过把艺术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或事件与个体相比较,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甄别学生的能力倾向,使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明白他们自己适合于做什么事和不适合做什么事,并在艺术欣赏与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认模式,从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不是任意发展,而是要在个性发展中克服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并使健康的方面获得优势发展,这,也要依赖于艺术教育。例如,一些太悲观的人可以经常听一些欢快明朗的乐曲,读一些通过艰苦奋斗而成功的人物传记,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减弱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而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并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懂得人生的真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新人,仅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研究开发具有素质教育功能的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至今不受重视,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将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学科视为“副科”。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充分重视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能够使得人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全面的发展     (1)艺术教育与德育。艺术作品是德育的载体,艺术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手段、方式和方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如爱好这么做,而爱好这么做不如以此为乐事。将它应用于德育,即知道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不如以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追求为自己的幸福并乐在其中。艺术教育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因而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实际上,艺术教育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德育,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出德育的效果——促使人产生对真、善、美向往的感情,进一步激起对人类崇高行为竞相仿效的愿望,从而实现德育的任务。   把德育寓于艺术教育之中,有益于人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艺术所提供的真善美、假恶丑的不同形象,能够使人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并在对比中受到教育,以至改变自己的思想和生活道路。《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谈到前苏联文学对她的影响时说:“读起苏联的革命小说,渐渐地,我的心情变了;我从忧郁、苦恼变得欢快、活泼;我从满目的凄凉、污浊中,看到了高尚和光明;我从诅咒、憎恨罪恶的人生,变得热烈并歌颂起美好崇高的事业,我终于找到出路了!”

前,少年儿童的模仿欲和模仿能力都特别强,在对他们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给他们施以恰当的积极的艺术教育,让他们接受健康的文艺作品,对他们的道德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形成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与智育。智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人的两种思维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只有得到了协调、均衡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有不少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有的能诗能文,有的擅画擅乐,众所周知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手握着科学一手携着小提琴在科学的高峰上达到极顶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有关,它具有语言的、理念的、计算的能力;右半球与知觉、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能力。大脑皮质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如果大脑左半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它会自然地疲劳而受到抑制,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减弱。但如果有意识地转换兴奋中心,即在左脑间歇之际,使右脑兴奋起来,使左脑得到休息,就能够重新提高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通过实验发现,以优美的音乐使左脑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2.5倍,如果人脑两半球长期得不到平衡发展,就会阻碍人的智力的开发,影响智育的效果。艺术教育之于智育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3)艺术教育与体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句话点明了体育的基础作用。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体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感会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可以为健康的身体带来饱满的精神,从而进一步造就坚强的体魄。可见,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人的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开阔他的心胸,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

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能够以正常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当遇到情感波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能够使自己的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回归正常的心境。艺术教育则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心理极端疲劳、烦躁不安时,去听一首舒缓的乐曲,就容易使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进而产生一种爽心愉悦的感觉。海外漂泊的游子想家时,哼一曲家乡小调、遇到困难时放声高歌,都能够起到调节情感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心灵净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   艺术教育之所以具有这种情感调节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艺术虽然诉诸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因素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另一方面,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情感蕴藏于审美的形式结构之中,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当其物态或形式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模式产生共鸣时,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与处于其中的个体的心理世界便会产生互动效应,于是,影响产生了。心理医疗的实践还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神经衰弱、心理紊乱等有特殊疗效,其实,这种治疗广义地说就是一种艺术教育,即帮助患者获得情感调节和心理平衡的能力。而一个从小就受过良好而全面的艺术教育的人,大概较少地甚至是不会需要这种治疗的。

三、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关于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实践的施行上,都是比较薄弱的。但另一方面,对于美育的提倡却是很早就要求的。事实上,在我国,真正的美育教育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初,其标志应该是从蔡元培于1901年发表《哲学大纲》提出的,也是以艺术形式作为美学的主要载体的。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的50多年,由于我国的美育教育从沉寂和省悟中走来,真正跨入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学的研究除去传统的理论资源而外,西方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艺术教育等的最新观念与新思路、新成果也成为学界借鉴、吸取的重要思想资源,美学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地位的提升。也正是这种方兴未艾的发展之风,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被紧密地与美育结合起来。普遍推行并被接受的观点是:美育的主要对象和工具是艺术,艺术是情感教育的利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在我看来,如果美育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则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就成了美育题目之下的大部。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和意义上讲,不少论者常常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或者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我们且不说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关于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这一点是没有人怀疑的。   在我们的各类非艺术学校里,有开设美术的,有开设音乐的,有开设文学的,也有开设舞蹈的,或者也有兼而并开的,但没有开设一门课程就叫做《美育》的,即使有,那也是只讲美育的概念或原理或结构的,绝不至于是为了直接达到培育艺术心和提高审美力的。这也足以说明美育的手段和途径就在于选择艺术的科目和创设艺术的情境的。

四、艺术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则是突飞猛进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对作为美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发展,也是真正始于这一时期的。总括来讲,这种重视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保障。1989年底,国家教委在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紧接着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真正拉开了开创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新时代的帷幕。《规划》明确规定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和任务。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把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2002年6月,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发展规划》中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据此,《发展规划》中对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与该发展规划相匹配,同年7月,教育部第13号令还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这些政策的颁布和施行,表明在长期的疏离和沉寂后,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美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艺术教育和美育一道被一步一步地纳入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是组织机构的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国家教委早在1986年9月就成立了第一个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处,并于同年12月成立了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的这一组织构架相对应,各省市教育厅一般都设有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许多地方并由官方牵头成立了推行艺术教育的专业分会。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对全国艺术教育的引导和管理,国家教委于1989年还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1993年成立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这些制度和机构的建立为今后我国推行艺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所以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装饰与时尚"面前,还是在面对其它任何纷繁复杂的局面时都能够明辨是非,学会用"艺术的心"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这对素质教育确实是很重要的。    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何为艺术教育.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