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不锈钢吊装门五金连接件铣削加工工艺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生产中,在加工中心机床上批量加工304不锈钢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和总结了不锈钢吊装门零件铣削加工工艺。
关键词:不锈钢加工 工艺分析 装夹
前言
铣削加工不锈钢零件,按不锈钢种类的不同,加工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所有的不锈钢加工均存在加工硬化严重、积屑瘤和切屑容易粘附等弊端,需要根据实际加工条件,合理确定加工工艺,以保证加工质量和经济性要求。学院实训中心在2012年11月左右,与合作企业签订一批不锈钢吊装门零件外贸订单生产业务,零件材质为304不锈钢,对方提供锻打毛坯,需要加工数量为2万件。零件图如图1。
图1 不锈钢吊装门五金连接件
一、零件分析
零件功能分析:该零件为吊装门五金连接件,其作用是与其它零件装配后固定吊装门。要求在满足零件功能前提下,外表美观、无明显缺陷。
生产类型分析:该零件加工数量为2万件,属于批量生产类型,材质为304不锈钢,毛坯料为锻打件。因为是外贸订单,对零件质量和交货期有较高要求。
零件结构特征分析:需要加工结构为M26×1 、M8螺纹孔、双圆头通孔、Ø12沉孔、Ø3.6通孔、3ר5通孔等。
零件加工技术要求分析:根据该零件的功能特点,其加工技术要求为表面应无划痕、夹伤等影响外观缺陷,加工结构需要具有一定的对称度,以确保不锈钢五金件外形美观要求;螺纹结构需要与其它螺纹连接件旋合,所以应确保螺纹结构牙型完整、深度足够;各种不同结构和直径的通孔为其它结构件通过孔,需要保证孔径实际尺寸必须大于等于基本尺寸;3ר5通孔还应保证均布等位置要求;为保证与其配合的其它零件能够正常装配,各加工结构之间相对位置尺寸应保证在±0.1mm以内;所有加工部位不能出现毛刺、锐角等缺陷,以确保使用安全。
二、加工工艺分析
该零件外形为板条型结构,需要在不同部位加工双圆头槽、通孔、沉孔、均布孔、螺纹等结构;该零件加工数量为2万件,数量较大;对加工质量和交货期有较高要求,因此,根据该零件结构特点和生产类型,选择在加工中心机床上加工。
由于该零件可以在一面完成所有结构加工,为保证零件各加工部位的对称度要求;减少工件装夹辅助时间,提高加工效率,采用一次性装夹加工完所有结构。
该零件为批量生产,且为较难加工的304不锈钢材料,提高加工效率是降低生成成本,提高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要考虑生产效率问题。如在加工中心上进行一次单件加工,考虑工件装夹时间、频繁换刀时间等因素,显然不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为减少工件装夹时间和减少频繁换刀,适宜采用多件一次性装夹加工工艺,在机床工作行程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一次性装夹多个工件,相同结构在一次换刀后全部加工完成,以降低单件工件装夹和换刀辅助时间。
双圆头槽、沉孔、螺纹底孔采用立铣刀加工;钻Ø3.6通孔、3ר5通孔时,由于毛坯表面光滑,麻花钻难以定心,需要采用中心钻定位后,再分别钻孔加工;孔口倒角用45°倒角刀加工,以便去除锐边和毛刺;螺纹底孔孔口倒角后,螺纹结构采用螺纹铣刀铣削加工。
三、装夹工艺选择
根据加工工艺分析,为确保一次性尽可能装夹多个毛坯,需要对夹具进行设计。由于该零件非长期生产,因此,在保证装夹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夹具设计和制造成本。
采用废旧钢材市场存放多年的废旧板材作为夹具原材料,一方面由于板材露天存放时间久远,其内应力较少,可减少加工后夹具体变形,同时,成本低廉。夹具体零件图如图2所示。
图2 夹具
为保证装夹精度,夹具背面加工后,调面安装在加工中心机床工作台上,对零件毛坯安装的正面进行粗、精加工,对安装接触面要进行去毛刺倒角处理,正面加工后不再从机床工作台拆卸下来。工件夹紧装置采用压板机构,确保夹紧状态安全可靠,拆装快捷。
四、加工路线选择
由于该零件难加工结构为三处M26×1螺纹孔,由于304不锈钢材质硬度高、韧性大,导致螺纹加工时间长,且由于刀具磨损,容易出现加工出的螺纹结构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情况,而导致零件整体报废,因此需要首先加工螺纹孔;螺纹底孔孔径较大、深度较深,金属切削量大,需要采用较大直径刀具加工,以提高金属切除率;螺纹加工前需要在底孔孔口倒角,然后铣削螺纹,其它孔需要在加工完成后进行倒角,因此,需要两次倒角加工;不锈钢表面光滑,麻花钻在钻孔前需要有定位孔,以防止孔钻偏斜,导致位置度误差或折断钻头。综合以上分析,零件加工路线为:
第一道工序采用大直径立铣刀加工三处螺纹底孔;第二道工序采用45°倒角刀对螺纹底孔孔口倒角;第三道工序采用螺纹铣刀铣削螺纹;第四道工序采用立铣刀加工Ø12沉孔、M8螺纹底孔和两处双圆头通孔;第五道工序采用中心钻钻3ר5、Ø3.6定位孔;第六道工序钻Ø3.6通孔;第七道工序钻3ר5通孔;第八道工序采用45°倒角刀对沉孔、双圆头槽、均布孔等处倒角加工;第九道工序采用机用丝锥加工M8螺纹。
铣螺纹工序加工路线按照逐件铣削加工、往复路线,以避免由于刀片磨损而导致多件返工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加工路线
其它每一道工序加工路线依据最短原则,采用往复路线依次进行加工,以减少空刀行程和时间。尽量减少抬刀高度,抬刀高度以横向移动不与夹紧装置干涉即可。所有立铣刀采用螺旋下刀切入工件,螺纹底孔铣削时要切向切入和切出。
五、刀具选择
加工304不锈钢时,由于材质硬度高韧性大,因此,对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特别是刀具的前角、后角要选择适当。一般采用较大的刀具前角,增大前角可减小切屑流出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后角则不宜过小,否则容易使工件表面产生摩擦,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变差,同时加速刀具磨损,刀具后角也不宜过大,否则刀头楔角减小,降低了切削刃的强度,容易发生崩刃现象。
由于切削力大,故刀杆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在装夹刀具时要尽量减少悬伸长度,以免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刚性不足而发生颤振和变形,而影响刀具使用寿命和零件加工表面质量。
在选用刀具时除考虑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以外,还必须要考虑刀具成本,立足现有条件,以减少刀具损耗题,提高经济性。
第一道工序采用大直径立铣刀加工螺纹底孔。经过对比试验,采用Ø20通用整体硬质合金刀具,虽然能够提高切削速度,但由于刀具前、后角度不适合,易发生崩刃现象,导致刀具成本提高,而采用Ø20高速钢键槽铣刀,显著延长了刀具使用周期,特别是不易崩刃,即使磨损后,也可以很容易地在现有小型万能磨刀机上进行修磨,显著降低了刀具成本。因粗加工切削力大,底孔尺寸不稳定,需留余量进行精加工,以保证后续螺纹铣削加工质量。
由于45°倒角刀切削量小,磨损少,故选用普通高速钢材质刀具即可。
该零件螺纹加工时间约占用总切削时间的50%左右,为提高加工螺纹效率,原来选用螺纹丝锥和螺纹梳刀加工,都不能正常加工出合格螺纹。主要是304不锈钢材质硬度大、韧性强特点,由于以上两种刀具一次切削深度大,导致切削力大,排屑不畅易粘刀,螺纹变形严重。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后对螺纹铣刀具改进,选用硬质合金(YG)单刃螺纹铣刀分层小切深,大进给切削,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根据第四道工序所加工孔的大小,采用Ø8高速钢键槽铣刀加工Ø12沉孔、M8螺纹底孔和两处双圆头通孔。中心钻及麻花钻等其它刀具,全部采用优质高速钢材质刀具加工,磨损后使用磨刀机进行修磨,以满足刀具经济性要求。
六、切削用量选择
切削用量不仅影响到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更影响到批量生产的经济性,经过反复试验,确定各工序切削用量如表1。
表1 切削用量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刀具名称及规格 S(r/min) F(mm/min) ap(mm)
工序一 粗加工螺纹底孔 Ø20高速钢键槽铣刀 1000 300 6
精加工螺纹底孔 Ø20高速钢键槽铣刀 700 1000 0.2
工序二 螺纹底孔倒角 45°高速钢倒角刀 1500 1000 1.5
工序三 铣削螺纹 硬质合金(YG)单刃螺纹铣刀 850 500 0~0.5
工序四 铣削双圆头孔、沉孔、螺纹底孔 Ø8高速钢键槽铣刀 2500 300 2
工序五 钻中心孔 高速钢中心孔 3000 50
工序六 钻Ø3.6通孔 Ø3.6高速钢麻花钻 1500 50
工序七 钻3ר5通孔 Ø5高速钢麻花钻 1200 80
工序八 孔口倒角 45°高速钢倒角刀 1500 1000 1
工序九 M8螺纹攻丝 M8机用丝锥 500
七、程序编写
采用计算机编程和手工编程相结合的方法,编写加工程序。首先,根据绘图软件确定各加工部位节点坐标(如图4所示),以方便手工编程;其次,对螺纹铣削程序、攻丝程序进行手工编程,以便于在程序调试阶段将切削参数修改到合理值;最后,对螺纹底孔加工等其它加工程序,应用CAM软件编程,以提高编程效率和正确性,降低编程难度。
图四 关键点坐标
在编写每一道工序的加工程序时,可将所有一次性装夹毛坯按照一个整体毛坯来编程,或者将单件加工程序当做子程序来调用,来加工下一个工件。
结论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刀具磨损,特别是单刃螺纹铣刀刀片磨损,而导致加工精度和质量不能达到要求时,可以采用定时或定数检测,来总结刀具磨损规律,找到刀具重磨或更换刀片的合理时间;由于304不锈钢韧性大,在加工中容易产生粘刀问题,导致产生震动和噪声,加剧刀具磨损,可采用在冷却润滑液中加入适量菜籽油,可以有效解决粘刀问题;为减少换刀时间,刀具在刀库中的等待位置要与各加工工序相对应;采用机用丝锥加工M8螺纹时,由于底孔加工刀具磨损,使得底孔尺寸变小,或者由于加工材料塑性大,丝锥排屑不畅产生积屑,而导致丝锥折断出现废品,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底孔直径大小和更换丝锥;需要在加工中及时清理切屑,特别是钻孔时产生的带状切屑,容易缠绕到刀具上,而划伤工件表面,影响零件外观质量。
参考文献:
[1]《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主编 沈建峰 国防工业出版社。
[2]《CAXA数控铣CAD/CAM技术》主编 张德强 机械工业出版社。
[3]《不锈钢的铣削加工》《工具技术》杂志1994年第28卷。
[4]《不锈钢加工用刀具切削参数选择分析》董必辉《机械制造与研究》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