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调查研究分析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调查研究分析

日期: 2014/3/25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 酒泉市实验中学 许开明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调查研究分析

摘 要:对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和研究,是为更好地研究其心理发展,为其能顺利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学生在这一时期心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做调研,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指导这一关键时期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中职 逆反心理 调查 研究

“逆反行为”、“逆反心理”、“对抗行为”等,是人们描述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时十分常见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现象,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不良现象。

所谓逆反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种对抗行为,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其特点如下:

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2、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

3、逆反行为往往是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也与教育方式的不当有关。

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

一、逆反心理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家长中认为自己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人数占大多数。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阶段,心智不成熟却又不愿被当作“孩子”,喜好发表自我观点,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于许多事物持批判态度,因此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因此7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具有逆反心理。调查数据显示,逆反心理在中职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青少年逆反行为产生机制,可以将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分为若干种。调查结果显示,以下的每一种行为均有发生在中职学生身上。

第一,情境逆反行为。是指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校虽然搬到新校区,但由于工作进度的问题,有些配套设施没能及时安装好,搬校后几天部分宿舍无电无水,这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以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来发泄心中愤懑。

第二,超越逆反。是指由于教育活动超过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行为。当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识水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开学初,学校没有及时对部分新生的个性心理进行调查并进行疏导,只是在军训期间对全体新生提出常规方面的刚性要求,班主任老师又忙于课务,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上毫无工作经验,经常批评指责,造成学生“让他东,他偏西,让他左,他偏右”。

第三,禁果逆反。是指青少年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总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逆反行为。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我校开学初出现的部分学生夜出上网、上课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吸烟、赌博等现象。

第四,自主逆反。是指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不当而使青少年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这是由于个别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用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和抵触。我曾经了解到这么一个案例:一天,一个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班主任老师见到了,然后一副脸色地对他说:“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然后学生对老师老师说:“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班主任老师接着说:“公共汽车坏了,别人坐的车怎么不坏,单单你坐的车就坏了?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该老师完全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他的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第五,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由于心理疾病,造成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情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别人。我校的一名男生因放学下楼时,同学不小心碰撞了他一下,招来了他的不满,立刻把那个撞他的同学打得满脸是血,最后造成被打的学生不敢来校上课。

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对个人空间的重视度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越具有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而认为家长的思想不合时宜的为数不多, 极度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占少数,公然反对教师或家长的占极少数.

研究数据表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反映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 较之小学与初中,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的观点,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 极度反感父母亲了解其日记或个人信件等隐私空间.

(2) 当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有强烈的表现欲.

(3) 在学校对老师也极度反感其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

(4) 公然反对教师或家长.有时故意在课堂与老师抬杆,顶牛.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有时对老师的批评报以“仇恨”的目光.

二、中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而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对青少年尤其是处于“过渡期”的中职学生心理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逆反心理是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如此易产生两极分化,易走极端。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第一,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使学生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问卷调查表明,有12% 的中职学生不满老师用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往往严禁许多内容,而中职学生大多具有禁果逆反行为,即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总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逆反行为。这容易激起学生逆反心理。

第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1、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强硬。

2、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逆反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有些家长则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第三,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些宣扬暴力与血腥的日韩、欧美影片和电视剧,极力美化逆反者的个人行为,夸大逆反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

三、消除高中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

1、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是中职学生这一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子女平时的一些逆反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逆反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逆反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谦受益,满招损。”每位学生都是愿意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的,这是人之常情。教师与家长们应适当地流露、表现出对子女或学生的理解与宽容,不用怕为此而减少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威性。事实上,他们会因此与你更加亲密无间。避免重复批评,避免“廉价”表扬。

3、极力提倡一种平等和悦的师生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尊重学生的思想, 自尊和个性。在这一点上教师应经常注意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不能带有色眼睛看学生,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处理学生的问题或错误要客观公正, 切忌主观感情用事。

4、学校可以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班级管理上也忌班主任“一言堂”作风,发动学生民主管理,建立一个“讲纪律,讲文明,讲荣誉”的优秀班级。

此项调查研究旨在对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作一个客观真实的描述,力求分析透彻,能够提出尽量合理的改进措施。此外,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教学和指导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学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冰.试析逆反心理—行为及其差异表现[J]. 南京大学学报,1993(2)

[2]解翠玲.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杨灿.浅析职校学生逆反心理及沟通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56.。

[4]董题,王继伟.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8):177-178

作者简介:

关文枫(1987),男,广东江门人,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联系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白沙街道办望牛岗325国道旁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理工科

电话:13751622776

电子邮件地址:549758336@qq.com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调查研究分析.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