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探索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技工教育中一门基础的公共课程,是二十一世纪现代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知识的科目。如何使技工学生既能学会并使用这一工具,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是我们对技工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竞争性 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bases of computer is a basic education of techies public courses, door modern talent is the 21st century must master a foreign basic skill knowledge subjects. How to make students not only can learn and mechanic using this tool, and can get to lear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s the pleasure of knowledge education needs of our technicians discussing.
【Keywords】competitive classroom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mpetitive basis for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explore
Maoming High-Class Mechanic’S School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广东省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科目,这门科目的系统学习后,通过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核,并合格,方才能取得毕业证。为什么这门课如此重要呢?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中期计算机的诞生是世界整个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取得几何级的增长,中低产阶级更是由于它的推动,使年轻人的梦想和创造性变为可观的财富。计算机时至今日,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已成为人们必备的使用工具。而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现代化工业进行程中工人阶级,计算机这一工具就必须学会并应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技工教育起步于六七十年代,但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十一五之后,国家将技工教育又重新列入我国的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南巡时说:要建设一流的工业化国家,就必须要有一流的技工人才。而在现实中,人们的普遍以大学作为成才的标准,只有成绩差或行为差生,甚至是双差生才进入技工教育的门槛,所占的比例是70%以上。这些学生基础较差,文化理论课没兴趣。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上机课程任务重,但枯燥无味,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难以激活学习的兴趣,认为只要会上网就已经学会计算机的使用,轻视基础中必须的系统学习过程。即使具备一体化教学设备和水平的学校,要使得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全面掌握本门课程的技能也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竞争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的实验
(一)理论教学方法新尝试:任务驱动法教学下的竞争性课堂实验
当今我们在课堂中推广的任务驱动法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作为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实现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人结合十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并尝试着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下的竞争性课堂设计新尝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我们的学生既认为是一门简单易学的科目,同时又不能深入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操作,所以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变成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就必须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此,我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绪论:计算机基本知识第一节课为例,介绍本节课如何开展竞争性课堂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此后课堂上小组成员不再改变,每节课在黑板中预留位置,作为记录四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课后,四个小组的成绩进行积分排名登记,并让学习委员进行登记,直至期末作为期末成绩的平常成绩部分计入。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得到重视。以下是我一堂理论课的课堂设计:
(一)教学准备:
(1)一台电脑及常见的外维设备
(2)板书:章节标题和任务如下:
第一章 绪论
任务一:认识硬件设备
同学们所需完成的任务:(1)写出教师带来电脑的各种设备名称;(2)将设备进行分类
(一) 布置同学完成任务时间:十五分钟
(1) 课堂自学:通过五分钟自由阅读,自行解决任务的答案。
(2) 小组自由讨论形式(时间:十分钟):各个小组成员回答任务答案后组长总结、归纳,选派队员上黑板写出该组最终的答案。
(二) 教师课堂教学:二十分钟
第一部分:引入概念,介绍计算机的三种分类,(1)输入设备(2)主机(3)输出设备,引入两个基本概念:输入和输出;并讲解主机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盲点提示。以人体器官为例分析引导同学们讨论哪些器官可以输入,哪些器官可以输出,哪些器官类似“主机”的功能?提出“嘴巴”为输入还是输出功能,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结果:即能输入食物,也能输出气息和声音的结论。提出“外存储器”的分类问题,由以上例案,可推导出外存的设备既为输入设备又为输出设备。
第三部分:同学们通过学习后一起评价各个小组的答案,每答对一个加一分,错误一个扣一分,登记小组成绩。
(三) 练习和作业(时间:十分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
(四) 课堂小结(时间:五分钟):(1)硬件是什么?(2)硬件分类(3)输入和输出的概念(4)主机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笔者所任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得到充分体现,同学们也更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对于设备较为缺乏的学校,理论课堂能更有效推动学习效果。
(二)上机教学方法新尝试:任务驱动法教学下的竞争性课堂实验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尤其重要,也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本门课程除了要掌握文本的编辑和表格处理等一系列办公软件的应用外,打字也是其基本技能的基础,但打字是一项较乏味的训练项目。对于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前几周的上机任务都是以练打字为主,但如何使得学生既能学会打字,又能在练习中找到乐趣,不断进步呢。笔者依然尝试着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进行竞争性课堂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第一次开展计算机上机课为例,本节课的任务为练习八个基准键;具体课堂设置如下:
(一)准备工作:
将课堂上的四个小组在机房里也按分组就座,做好登记表格;
(二)课堂任务
(1)指法学习:(时间五分钟),课件或金山打字通进行指法学习介绍,一是了解键盘的分区;二是键盘指法的左右手分工,基准键的手指所处的基准位置,明确手指从这里出发,而且打完后又须立即退回到基准键上。除8个基准键外,其他键位的分工,每个手指负责的部分。三是正确的姿势。
(2)练习时间(三十分钟):金山打字通指法训练第一课,练习两遍至三遍。
(3)竞赛时间(十分钟):全体同学一起开始竞赛,十分钟后登记各人成绩,课后统计各组的平均成绩,评出各组的成绩,按排名进行登记,第一名四分,第二名三分,第三名二分,第四名一分。每次成绩进行累积,期末上机成绩的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四、讨论
(一)灵活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竞争性、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知识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开设的计算机课,大量地进行知识的课堂竞赛活动,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在上机操作课中,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并且打印出来,打分评比,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分组竞赛,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节课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为每小组打分,记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这种方法对每节课都适用,与其它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在讲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由于有了前面word的知识基础,学生所需掌握的新知识点相对较少,所以学习的侧重点转移到了综合运用与设计能力上。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提点与总结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使用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资料的收集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通过确定每堂课的练习任务和课堂竞赛,使同学们能够更有效地融入课堂练习中来,同时使每节课能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在笔者的所任的班级中取得较为有效的成绩。一般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都能学会用五笔打字,每分钟平均达到三十个以上。
我们的学生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喜欢竞争,充满斗志和活力,通过竞赛性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胜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康翠,张志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9期;
[3]李新红:《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01期;
[4]孙秀青:《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学交流.理论版》,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