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摘要: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旨,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紧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需要 系统工程 学校 家庭 社区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围绕学生的身心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遵循生存与发展需要,选择针对性教学内容
1、尝试教学内容生活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体育学习内容,方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我通过传授生活化的体育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的体育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效用。对于一个刚接手的班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并结合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可操作的体育教学内容。第二件事就是调查学生起始的学习状况。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并为自主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男女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选择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男女生在不同身心发展期,对体育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期许。初中男生选择体育内容时更倾向于对抗性的体现男性速度、力量、灵敏、爆发力素质的学习内容;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合作性的体现女性柔韧、协调、灵敏素质的学习内容。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通过观察、书面调查等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内在需要,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二)依据身心特点,选择相匹配的教法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该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敏锐地观察到学生情感方面的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于学生成人式的尊重,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
2、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概念趋向成熟的阶段,每位学生主观上都有通过体育锻炼充分展示自我的潜在愿望。在课堂教学时,我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让体育活动课成为体育课的延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得以延伸,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3、通过优化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具广泛的健身意义。篮球教材,是初中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尝试采用模块教学法,整合原先苏教版三学年的篮球教材,并依据学情和校情,编制成校本教材,使教满足于学;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体特点,我尝试同质分层分组教学,让学生的自尊性受到维护,也为合作学习提供条件。在解决学生需求与锻炼体能之间的矛盾时,我尝试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改变教学策略,使技能项目学习,也能很好地发展身体素质。
(三)满足个体需要,尝试个性化指导
耐久跑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教材,但在意志力培养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上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我重视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如我班一位女生,由于身体过于肥胖,加上平时缺少锻炼,只要上到耐久跑,她要么装病,要么跑到一小段就慢走,几乎看不到她坚持跑完全程的身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个性化的指导:首先阐明耐久跑对保持优美体型的作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审美的需要。其次,运用集体的强大感召力,通过让同学陪跑、语言激励等手段满足该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再次,采用个性化(质性)评价方法,体育成绩的好坏决定于她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的幅度。最后,依据该生的具体情况,为她提供个性化的健身策略。
二、以家庭教育为左翼,发展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
因职业原因,我对女儿的身体锻炼很是关注。在我看来,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仅仅具备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还需发展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让女儿在正常生活状态下进行体育锻炼,我鼓励女儿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每逢节假日,我就会鼓励女儿走出家门,到户外走一走,或溜溜旱冰,或打打篮球等。即便是雨天,我也鼓励甚至督促她在家做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等。总之,每天在学习之余保证锻炼半小时左右,节假日将适度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锻炼的热情越来越高,渐渐形成了习惯。作为家长,我认为在子女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上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给予时空上的保证。②精神上的激励甚至督促。③物质上的支持(健身装备等)。④以身示教,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三、以社区教育为右翼,发展学生的体育交往能力
依据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大量的符合学生心理喜好的场地器材的开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娱乐时间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健身需求,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社区体育锻炼,可以弥补学校体育锻炼时“粥少僧多”的局面,使学生有着更为自主、更为宽松的锻炼空间和更为自由的锻炼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释放的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进入社会生活,通过社区锻炼,提升自我生存能力。
四、结束语
需要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能力的内在动因。作为教育者,应围绕学生的内在需求,努力探究学生需求的内在根源,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体育能力,能够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产生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