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狐在中国古代小说里的形象——“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论文
摘要:文章根据古代小说中狐形象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寓意出现来揭示其文化内涵。试图理清其在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唐传奇宋话本,明清文言小说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关键词:狐形象,文化内涵,小说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 狐这一意象几乎贯穿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又各自不同,无论是吸收先前的形象演变还是开创新的形象承接以后的发展,狐在小说中都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从而形成了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原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那样,“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各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才使得狐的角色与众不同。
狐的故事是中国文言小说中一种传统的题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②里解释说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其中试举了几例: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小狐汔济。——《易•未济》”“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 狐白(狐腋下的白毛) 狐兔(狐和兔) 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比喻坏人,小人。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 狐狼(喻奸诈凶恶) 狐鼠(喻小人 坏人) 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 狐禅(异端邪说) 。它是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纪晓岚语: “人物异类, 狐则在人物之间; 幽明异路, 狐则在幽明之间; 仙妖异途, 狐则在仙妖之间。”狐是一种不同于人物、幽明、仙妖的物种, 它有灵性, 有仙气, 善变化。基于这一点, 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狐文化。
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一样受到如此深的青睐。狐的形象在远古神话、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甚至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志怪小说、唐宋和明清小说中都是被作家引用最多的文学意象。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是由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创作思想决定的。前一个时期的发展是在吸收更久远以前的形象也超越了前面的形象,后一个时期狐的形象也继承和发扬了前一个时期的形象。
一、 先秦时期
狐狸意象与其他动植物幻化为人的意象一样, 都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意识在人类童年时代智能低级,人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神秘莫测,似乎世界万物都有一个精灵存在,自己的行为效果受这些超自然力的支配于是产生了普遍的自然力崇拜。在我国,龙、凤、龟、麟这“ 四灵” 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 龙的传人” , 亦源于此。据《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 教熊、黑、辘、琳、泌、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里的六种动物即六个氏族的图腾其中的辘, 据《尔雅》分解释, 为“ 白孤”。郭璞在注《山海经》青丘九尾狐时,称“太平则出而为瑞也。”可以知道也是看作图腾的。
《诗经》中“有狐绥绥”、“雄狐绥绥”分别出现在《诗经•卫风•有狐》、、《诗经•齐风•南山》中,而所指代的内容都与男子有关,这不是个历史的偶然,而是古人当时已在狐狸“绥绥”貌与男子求偶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关关系,不直说男子求偶而用狐狸“绥绥”貌来借代,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更生动、感人。狐狸与人的相关关系还见于《周易•未济》卦辞:“小狐汔济,濡其尾。”古人用狐狸渡水来预测人的祸福吉凶。《战国策•楚策》中,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狐狸常常用来指代聪明、狡猾的人。
《周书•王会解》记载四夷列国贡物,有青丘国九尾狐和白民国乘黄,还有不令支玄獏,据晋人孔晁注,玄獏即黑狐。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载:“宣王时,鸟化为狐,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九尾狐之所以作为贡品和祭品,说明此时狐已被视为吉祥之物。⑤
另外,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有芃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等处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
二、汉魏晋六朝时期
鲁迅先生所说:“可见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是巫的思想,即所谓的‘万有神教’。”在魏晋六朝这样一个巫风弥漫、人们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的社会里,人们的意识更容易与巫术意识相结合,从而产生大量的“物怪”故事。当然,狐也难以幸免,在这一时期狐的神性渐渐失落,更多地被巫术化、妖精化。表现为狐神性的失落;狐的妖精化;狐的人形化。
《搜神记》中,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这样几则狐精故事:《张茂先》写燕昭王墓前一斑孤“ 积年能为变幻”,它变为一书生去拜见张华茂先,与之高谈阔论, 结果他的美貌高论引起了张华的怀疑,,后用千年枯木照之, 果然现出原形。《狸牌》写一孤狸幻化为妇人,后随蟀女,每日徘徊于农夫耕作的田头,,被疑心的农夫砍掉她的牌女,成了无尾之狸。原来蟀女乃狐之尾巴所变。《阿紫》讲一男子被自称为阿紫的狐狸精魅去,,险丧性命。《吴兴老狸》写一狐狸化为人父, 造成二子误杀真父的惨剧。
三、唐宋时期
在唐人说部中,狐精的故事已连篇累牍,大多保存于《太平广记》中。。唐代是文言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其中狐精故事非常丰富,据《太平广记》所载,有83 篇,这与当时民间百姓多事狐神有关。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⑦
在唐代,此时的狐妖作祟也浸染上了时代的色彩,即常化作佛的面目出现,利用人们的崇佛心理欺骗世人。如《广记》卷四五一《长孙甲》:“其家笃信佛道,异日斋次,举家见文殊菩萨……其家前后供养数十日。后乃知是一狐(出《广异记》) 。卷四五四《代州民》:“母与女独居,忽见菩萨乘云而至……驾五云下其室,村人供养甚众……菩萨与女私通有妊……有道士为作法,窃视菩萨是一老狐” (出《广异记》)⑧。
唐代仍将狐狸看作一种善化的精怪。然而此时令人瞩目的是出现了《任氏传》这一描写人狐恋的爱情传奇。
四、明清时期
明代据说有墨床子撰五卷本的狐仙故事集《狐媚丛谈》,今不传。此外较有影响的当数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狐媚娘传》, 王同轨的《耳谈》,全书15卷546篇,其中有狐传说15篇。清代为狐文学极盛期,,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6种笔记小说收入狐仙故事600余篇。其中《阅微草堂笔记》为最多,蒲松龄《聊斋志异》有86则狐仙故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203则,,袁枚《子不语》有37则, 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有26则, 闲斋氏《夜谭随笔》有26则。《松筠阁钞异》、《醉茶志怪》等皆收入狐传说二十余篇。此外, 如乐钧《耳食录》、王韬《淞滨琐语》、采蘅子《虫鸣漫录》等等, 亦载有一些狐仙故事, 其它如《夜雨秋煤录》、《右台仙馆笔记》、《小豆棚》、《耳食灵》、《里乘》、《履园丛话》等收入的狐故事都较有影响。据我们现已掌握的材料统计,,明清狐仙故事记录于文献者超过600则。如此众多的狐仙故事充斥与当时的文坛, 是当时民间狐文化繁盛的一种折射,,同时也曲折的反映出当时的男性作家对待女性的种种心态。爱恋和畏惧便是众多复杂的心态中最为本质的两种。它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又爱恋又恐惧的矛盾心理。狐狸精大多美丽迷人,象征了男性对于女子在感情上的追求与爱恋:而她们又害人杀人, 象征了男性对女子在理智上的自我警告与自我约束。男性的这种矛盾心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泄漏无遗。⑩
其中最值得说的是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 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从这各个时期的发展来说,小说中作者所描写的狐的形象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天地, 也是世间人们的现实世界的反映。这些故事也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共鸣,反映了各自时期精神层面上的一些东西。从更广的意义上看, 小说中的狐共同造就了古代小说中丰富的狐形象。而通过对狐意象意蕴的探源, 我们仿佛体察到了作家们笔下那些可爱的可怕的或可憎的狐形象的身世来历。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② 《说文解字注》 许慎撰 段玉裁注。
③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译[M].岳麓书社,2000。
④ [2]李炳海.《诗经》解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⑤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 . 修订本. 方诗铭,王修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⑦ 《唐宋传奇中的狐意象》,刘颖慧,(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西安710061)。
⑧ 尚秉和1焦氏易林注:卷1 [M ] 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⑨ 《从太平广记•狐》看狐意象的演变类型,王妮妮
⑩ 《浅谈明清文言小说中的狐意象》,刘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