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力发电企业文化的特点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于水力发电企业来说,电力行业独有的发展特点对其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水力发电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特点进行浅析,以探索水电企业在打造具有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责任第一
电力行业作为能源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承担着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和对国家发展提供动力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责任感。对此,无论大的电力集团,还是小的电站,无论水电,还是火电,无论发电企业还是电网企业,在认识上和行动上都着高度的统一。作为水力发电企业,承担着地方、区域,甚至全国用电需求和电网调峰不可或缺的使命,承担着安全运行对电网供求,安全防汛对下游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水电企业必须时刻把责任放在第一位,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它包含了企业对职工培养的责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奉献的责任等。
二、安全至上
安全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增效的重要保证,它始终贯穿于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作为电力企业,它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创建企业文化,可以说就是创建企业的安全文化。现实中,众多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很多领导和职工对安全工作感到心中无数,一谈起安全生产,就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通过对电力安全生产现状的思考,我们也能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是电力安全生产中的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只要抓住了“人”问题,安全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无论是抓安全生产,还是创建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始终是核心理念。
三、“计”律严明
水力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由国家定价,发电量受制于地方或区域电网供需平衡,基本上还是延续计划经济的体制,所以计划性很强。同时,水电站的发电开停机完全按调度指令执行,发电设备的运行检修必须电力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程严格执行,可以说是纪律性、强制性极强。另外,电力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其中心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强制命令去进行生产指挥协调,对作业人员进行硬性化的行为控制,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有序。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两票三制、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都是用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也决定了电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更要强调制度、标准和规范化管理的严肃性和刚性要求。因此在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中,就必须强化安全生产的制度管理,一是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二是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三是注重制度的权威性。企业制度一旦形成,就对企业成员形成了一种不可逾越的管理和行为准则,以形成一种安全管理氛围。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强调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重视人的需要,强调以鼓励和培养员工为主,重视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同兼顾。作为水力发电企业,应注意以下特点:一是水电站通常都处于深山河谷的偏远地区,人烟稀少,远离城市,生活和交通条件相对艰苦。二是为保证安全运行,水电站必须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运行,一般都采取三班倒制度,如:四值三倒或五值三倒。即使现在实现“无人值守”的先进发电企业,也会安排运行人员值班。由此,电站运行职工的生理周期或生物钟自然会产生变化,调适不当,不但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更会产生安全运行的隐患。三是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也发生极大变化,80后、90后的年轻人独立、好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和处事,但承压性差,对艰苦条件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给水电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员工队伍的安全稳定增添了新的难题。因此,水力发电企业在员工管理,特别是一线运行员工的关怀关爱上,更要强调以人为本,要设身处地为现场着想,为生产一线员工着想,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利益为重,着力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在提升职工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也将使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水力发电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强调的“家园”、“建家”等,就是基于这个思考。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的逐步推行,水力发电企业正在面临由计划型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变,由此,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上,还要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发展。另外,由于地理、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水力发电企业在企业文化创建上,也会有意无意地选择电站的地名或者谐音来打造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
总之,水力发电企业文化深受其所处电力行业的特性影响,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水电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