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尝试
摘要:近年来初中数学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摆脱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搞题海战术等落后的课堂教学局面,我们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大胆改革,走素质化的道路,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有表达交流、思维分析、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究,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这样,教师真正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自动探究;小组合作
德国教育家斯普照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近年来初中数学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摆脱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搞题海战术等落后的课堂教学局面,我们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大胆改革,走素质化的道路,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有表达交流、思维分析、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力源和助推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有一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在底面顶点A处有一只小壁虎,在侧面顶点B处有一只蚊子。请大家帮小壁虎设计一条线路,使得小壁虎尽快吃到蚊子。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然后连结A、B两点所得的线段就是小壁虎行走的路线。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圆柱……)的展开图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迸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新的一课就开始了,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导学
人的本质是活动,列昂捷夫指出:“个性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探究,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只有在学习活动之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学习中的探究,是与学习者自主自由的活动分不开的,离开了主体的活动,探究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自主探究,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传授知识变为组织学习的活动,其中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应作为探究教育模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既要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合作回答。在如今的数学课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应提倡学生的发问、讨论乃至争辩。例如: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师生间是共同努力,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当老师板演以下一组数列
让学生寻找规律填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在小组中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有些学生找到的规律就连教师当初都未能想到。也有些学生甚至由例1中第③小题就导出了等差数列的规律,经教师点拨下,很快综合得出求等差数列第n项的公式:an=a1+(n-1)d。由例2中的填空规律导出1+2+3+…+n的求和公式s= 并能利用公式应用于解决其它问题。
又如在《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一课中,可采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才能由视图很快想象出立体图形”,通过小组探究合作,有同学得出拼图法,即把正视图竖起来,左视图在正视图的左边,俯视图拼在正视图和左视图的上方。但又有同学提出:圆柱和圆锥用这种方法就不灵。学生通过探究又想出另一种方法——拉动法,即把俯视图看作双层的、有弹性的,对照左视图和正视图向上拉动俯视图(或俯视图正中的点),很快就可得出立体图形。同时,大家发现:拼图法只适用于多面体,而拉动法适用于所有立体图形。这样,教师真正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进程真正由传授知识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相互合作、获取信息、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学生在听懂、学会的同时更加会学、乐学、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同时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三、激励评价,让学生乐探究。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合理、科学的评价能调控探究的进程,让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思维和探究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 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对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民主评价,使学生准确、充分和大胆地表述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如:我和他(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想为某同学(小组)作一点补充;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为他(她)提一点建议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想法……优化了学生的评价语言,就能使学生自然、流畅地展现内心的思维过程,同时增强了被评价者参与探究的自信和乐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操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发展。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逐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总之,自主学习无疑是学生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革传统的个体型为合作型,采取互动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顺应基础教育改革潮流作出的尝试,我们的目的最终实现还有待于教学课堂中的实践,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这样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募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 2001年7月
3、 李求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