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

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

日期: 2011/6/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机械设计与制造 第11期

一182一 Ⅵach;n。ry De萄gn&M龃ufac自勰2007年11月

文童编号:1∞l一,997(2007儿110182枷

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

万长末t 赵侠2

(-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苏州215104)(: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抚顺113001)

COmputer simufa打On of the s仃ucture 0f car bOdy for di仃ere nl crash Iaws

WAN Cllang-doll91,ZHAOⅪa2

(1D。panment 0f Mechmical aⅡd E“gin世面g,Suzhou vocali锄al UⅡlversity.S讪ou 215104,chi皿)

(2Higher Vocation8l Tcchnolo盱college山a曲i“g uⅡive商ty of Petmk¨m&

che向cal‰hnolo目,Fushun 11300l,China)

【摘要】车身结构的碰撞性能对于汽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建立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法规

分别进行了48 3kⅡ汕和56km,h的车身正面碰撞,并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分析为汽车安全结构设计

提供了毒考依据。

关键词:正面碰撞;有限元法;碰撞性能;计算机仿真

【Abstr耻t】‰^聊n^i耻5s矿c盯6以r拓口8叮折咿Dn饥l扣r删‘鲫∞6;如.^』n洫e如腓眦如,抛f cr椰矗

mo如z如r舳c甜60毋咖s 6Ⅱ溉0cc。以增加5ec¨唧。hⅦ乒k cⅫ^陀j础o,曲P cnr 60咖sPPPd—r 48.3k皿血

o,矗56kn仉l埘珊m咖e吐so,w,咖形珊id cn把r缸帆,7倒i如d扣r s乖可出ji伊o,口e^如kj.

Key words.Fr蛐tal iIIlp眦t;Fjlli也eIement mdhod;orasI-worthi鼬皤;Computer siln珂ati佩

中图分类号:024l 82文献标识码:A

1前青

由于汽车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对汽车碰

撞安全性做出强制性要求,并且建立丁各自的法规。美国FMvs

靶08法规规定了汽车碰撞莲度为483k汕,欧洲EcE R 94f01

‘_来稿日期:000正12—29

法规规定了碰撞速度为56kmm。其它如巾国、日本、加章大、澳

太利亚等国家的法规基本上是参考美国和欧洲的法规制定的。

2车身有限元模型及建立

根据栗集到薛点云建立最垫简化cAD模型。采刷陆—d■

格式导^ANsYs,1wNA中建立有限元模型。经历了几何模型导

“+d十-p、■、4‘‘’??q,、,、■+q■、,、,、,、_‘‘?p●q,?

的脏结连接形式。直u顶薷板和车顶横粱间的连接、发动机罩内外 析.借助零件板厚对于一阶扭转模志频率的灵敏度分析得到以

板的连接等。胶结连接对于改善白车身的模态特性和HvH件 下结果:

能起着重要作用。 (1)影响白车身骨架结构一阶扭转模;$蹰章的关键框架缔输。

表3睦结前后模态频聿的变化 (2)悝悃外植胶结等腔结连接可以显著提高低阶模态频率,

夏磊丽互F——i磊i鬲了一 (3)安装莳后风窗玻璃后的幽车身骨熟第一盼扭转模J奄频

第一阶模志撷辛 23 16 25.30

第一阶扭转模志频率 25 25 26 88

5前后风窗玻璃对于模态频率的影响

没有安装风窗玻璃前的白车身相当于一个前后开口的箱型

结构,理论上可知风窗玻璃的安装将在彳H大程度上提高白车身

骨架的抗变形能力。因此针对前后风窗玻璃安装前后一阶扭转

模鑫频率∞变化进行了对比计算。

安装风葡玻璃后.自由模态振型中不再存在辅犁楗鑫撮型,

第一阶弹性模态振型即是一阶扭转模态,并且由千风亩玻璃对

于白车身骨架的加强,一阶扭转模态频率由安装前的26 88Hz

提高到37 60Hz.即安装前后风窗玻璃后的白车身骨架第一阶

扭转模态频率将会提高】0Hz左右。

6结束语

通过对某款三箱轿下白车身自由模态的仿真计算和结果分

章将会提高10m左右。

参考文献

1张学荣NJ6400 n车身结构动力学分析厦优化设计1司机械研究与应

用,2002,15(3):3Bon

2马讯,赵幼平轻型客车车身结构刚度和横态的有服元分析叨肌槭科

学与拄术,20D2卫l【1):8“88

3高云凯.蓝晓理.蘸奎轿车车身模志修改灵敏度计算分析叨汽车工

程,2【】0I,23(5’:3驼一355

4傅志方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嗍上海:上海空遭大学出艟=}亡,2000

5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实验篇]唧].北京:人民主

通出版社.2001

6周长路,范子杰.陈宗墒做型客车白车身摸巷分析U】汽车工程,

2004.26(1):78~80.

7屈求真轿车车身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评价L盯汽车工程,1996。18(3):

14卜ljl.

万方数据

第u期 万长东等: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 一183一

人、网格划分、材料定

义、接触定卫等等.最

终建立丁车身有限元

模型,本模型包括节点

约16353十,单元

】4274个。其模型如图

1所示。在碰撞过程

中.定义碰撞初始速度 图l车身有限兀模型

为48 3kII汕和56kⅡ血;定义球解时问为120册。

3 48krn,11汽车车身全宽正面碰撞安全性

分析

3.1碰撞过程加速度评价分析

奉文采用Ls—PREPosT进行后处理,由于车体上各点的求

解结罂不尽相同,不利于对部分指标进行评估,而发动机定望为

剐性体,用此有的指标可以取白发动机作为分析对象。绘制出碰

撞加逮度曲线如图2所示。

从速度曲线和加速度曲线可以大致看出,从加速度曲线中

我们可以得到加速度的最大值为57.稚,而且加速凄值的峰值山

理在18必一2‰8之间。该加速度峰值略大,而且在碰撞过程中

出现的比较早。

L3_DYH^用户糟人

卜/、. 吣

『 V 1、

/ W



J Ⅵ ^

^、,一

O 0m O触 n衢姒m B【 nIZ

时目

阿2 48 3k曲碰樟对程加谴度曲线

3 2车身应力分析殛前纵粱吸能分析

整车v椰一Mi皓等效世力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

可以清楚看出车身荐处的应力值分布情况:其中前立柱、前地板

也发生了很大的蜇性变形,尤其前立往与车身前蘸暌靖的位置血

力尤其^些,发生较大塑性变形。这对驾驶室来说是很危险的。,

上,采取局部改进的措施。针对上述仿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

题。对车身的局部结构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前纵粱前端边缘弱化。

(2)对盐动机罩内板;I导槽改进。

拈)增加A柱的板料厚度,原来厚度为2mm增加到2 2衄。

(4)A柱下端与门槛架处的矗接发生了较大的失效变彤,因

此加强此处的连接。

|{|匪霸

4.3车身结构改进后变形结果分析

如图5所示,分别是车身在各时刻的变形围,从图中可以看

出汽车前端发生丁比以前更明显的翘曲变形。车身左右两侧翼

子板和引擎盖均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产生丁褶艟,起到了一

定的吸收能量的作用。还有^柱由于得到了加强.变形较小,有

效的保护了驾驶室的安全。车的尾部随着碰撞过程的深人,由于

碰撞的惯忭作用,逐渐出现更明显的上抬趋势。

崮5改进后48 3k帆车身碰{置小司时刻仿真亚彤幽

4.4车身结构改进后车身应力厦纵梁吸能分析

罔3 48 3k。m整车碰撞结束时的应力分布云图 车身Von—MI暗等效应力分布三图,如图6所示.从圈中我

如同4所示,其中前纵粱吸收了42567焦耳塑性变形能量. 们可以清楚看出车身各处的应力值分布情况:驾驶室塑性变7醇

占垫车总的内能的45%。 较小t^柱下端塑性变形较小,车身结构得到加强;前纵粱、发动

4车身结构改进及其仿真结果 机罩磊君翥簇:;;i嚣;:;:鬈:::;嚣:;晶

4 1改进措施 18砷墙。珊内吸能量迅速增加,吸能时问此改进的53ma前有所

车身结构的改进一般采取不改动原有部件的总体陉计基础 增加。此后基本维持不变.到碰撞结束时所吸收的能量为48079

一∞古一耸制暑蛙暮掣西

万方数据

一184一 机械设计与制造

No.1l

Nov.2007

焦耳,碰撞吸能比原来增加5512焦耳。

综E目斤分析,可以看出车身结构的改进是比较有效的,可行的。

圈6改进后48f3kn仉·整车碰撞结束时的应力分布云图

u—DYN^用户辖人

o

40

点30



曩∞











—.—一/

U UtⅡ u咐 u【曲 U删 U.1 UlZ

时同

图7改进后48.3kr曲前纵梁正面碰撞吸能时间历程

5 56krn/}l汽车车身全宽正面碰撞安全

性分析

5.1碰撞过程加速度评价分析

如图8,从曲线可以看出,以15 5m旭(56km,11)的初速度发

生碰撞时,得到加速度的最大值为33乳.加速度峰值比48km,h

的要大10.99。参考文献”中54k--以的碰撞仿真结果,其中提到

的加速度曲线的峰值达到4咄。因此,加速度峰值可以接受。上,

采取局部改进的措施。针对上述仿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对

车身的局部结构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前纵梁前端边缘弱化。

(2)对发动机罩内板引导槽改进。

(3)增加A柱的板料厚度,原来厚度为2mm增加到2.2mm。

(4M柱下端与门槛梁处的连接发生了较大的失效变形,因

此加强此处的连接。

Is_DYN^用户输人

^

八, 』

、 /

五一 W 、A

卜 f

/ 似

一 ~

0 0m2 004 006㈣ 0.1 012

时间

图8 56k舶碰撞过程加速度曲线

5.2车身应力分析及前纵梁吸能分析

车身V佃一Miss等效应力分布云图,如图9所示,56km,ll碰

撞过程比48.3krn,ll时碰撞过程发生了更加猛烈的碰撞,冲击力

从前部传到后部有个时间上的延迟,数值也是在逐渐衰减。在车

身前端,碰撞产生的应力大大超过材料屈服应力而发生更大的

塑性变形.^柱前端■柱下端、口柱上端发生了塑性变形,但变

形都不是很大,驾驶室能够基本完好的保护乘员安全。

图9 56k旆整车碰撞结束时的应力分布云图

/r







f

^

—f。

物质内能

图10 56m前纵粱正面碰撞吸能时同历程

如图10,从前纵梁的吸能曲线可以看出纵梁在碰撞过程中

所吸收的能量为63378焦耳,碰撞吸能比48km,ll时多出15299

焦耳,吸收了大量的碰撞能量。

6总结经过上面对白车身以48㈣及56kmm碰撞速度进行计算

仿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前纵粱是汽车在正面碰撞中吸收能量的关键部件,其变形

模式和吸收能量的多少对整车在碰撞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车身前端冀子板、发动机罩、前围板等在碰撞过程中也

发生塑性变形以增大对碰撞能量的吸收:

(3)随着碰撞速度的提高,碰撞能量也变得更大。48 3k汕

的碰撞速度时.改进后碰撞吸能效果良好能够达到抗撞性要求;

当速度提高到56k哪I时,碰撞变形明显加大,其抗撞性能也比

较满意。

由上所述,论文中对车身结构碰撞仿真及改进是具有一定

效果的,对车身耐撞性及吸能都有较大的改善,为汽车结构的安

全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l钟志华饩车碰艟安全拉求机施工业出版社,200。(8):2圳猫1刀墙5

2王口,李宏光.赵航现代汽车安全,人民交通出版杜.1998(5):1—10.

3王宏雁,高卫民,贾洪波轿车正面碰撞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分析安全

与环境学报,200Jm.

4薛量,姜正旭,林忠钦.轿车白车身碰撞性能的数值仿真。上簿汽车,

1999(11).

5葛书芳防撞垫厦其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公路交通科技,2003(6).

6 Ls_DYN^1HEOREllCAL MANUAL UVERMORE S0兀WARE

TECHNOLOGY COPORA耵ON.1998

7 ANsYs INcORPOItAⅡD.^NsYs,DYNA使用指南2002(7)

8任光胜汽车碰撞时问特性的仿真重庆大学学报.200l(1).

嘣”蟛雌Ⅲ¨吣。

^{目『)g{≈18《亩宣屯窖E_目{£E

万方数据

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

作者: 万长东, 赵侠, WAN Chang-dong, ZHAO Xia

作者单位: 万长东,WAN Chang-dong(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苏州,215104), 赵侠,ZHAO Xia(辽宁

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抚顺,113001)

刊名: 机械设计与制造

英文刊名: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年,卷(期): 2007,(11)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8条)

1.钟志华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2003

2.王□.李宏光.赵航 现代汽车安全 1998

3.王宏雁.高卫民.贾洪波 轿车正面碰撞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分析[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5)

4.薛量.姜正旭.林忠钦 轿车白车身碰撞性能的数值仿真 1999(11)

5.葛书芳 防撞垫及其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公路交通科技 2003(06)

6.LS-DYNA THEORETICAL MANUAL 1998

7.ANSYS INCORPORATED ANSYS/DYNA使用指南 2002

8.任光胜 汽车碰撞时间特性的仿真[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 2001(01)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钱德猛.韩震 基于有限元法的汽车正面碰撞分析研究 2008

针对汽车开发过程中碰撞试验的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在某型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碰撞分析,在对计算结果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分析的意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位论文 贾桂云 小型客车及其车架正面碰撞刚性墙的模拟计算研究 1999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汽车科技研究的一大严峻课题.在对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同的事故形态死邙人数的比例研究中发现,正

面碰撞占首位.针对这一情况,该课题对汽车碰撞中的正面碰撞进行了模拟仿真计算.该论文运用有限元法,利用DYNA3D有限元大变形软件对某轿车的车架

正面碰撞刚性墙、该车整车正面碰撞刚性墙进行了模拟计算,对该车车架及该车整车碰撞过程中的碰撞规律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总结了速度改变、车

架局部刚度改变时的碰撞规律,对未来汽车的抗撞性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最后对汽车碰撞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3.期刊论文 王宏雁.肖凡 带乘员及约束系统汽车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法仿真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2)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国产某轿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在佩带三点式安全带的约束状态下的运动响应进行研究,从乘员的运动响应情况、乘员舱

的变形情况、假人的HIC值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车型的乘员保护安全性能.模拟结果表明,该车达到了安全法规的要求.并探讨了运用有限元法对带乘员及

约束系统的整车正面碰撞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4.学位论文 徐敦舸 桑塔纳2000正面碰撞仿真模拟研究 2000

为了满足即将颁布的国家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法规标准,国内各大汽车厂商纷纷为自己生产的轿车开发安全气囊.该文与上海大众开发桑塔纳2000安

全气囊项目紧密结合,采用DYNA3D建立了桑塔纳2000白车身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采用PAM-CRASH软件建立了桑塔纳2000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进行了

碰撞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碰撞试验相比达到了很高的精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身加强方案,经过模拟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期刊论文 赵欣超.朱平.Zhao Xinchao.Zhu Ping 基于两种正面碰撞的轿车耐撞性能仿真与改进研究 -汽车工程

2007,29(10)

以某轿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有限元模型,基于GB 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欧洲正面碰撞法规ECE R94.01进行碰撞数值仿真

,针对原车在两种正面碰撞中耐撞性能的不足,提出对主要吸能件进行结构改进与材料替换的方案.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整车质量仅增加3.05kg的情况下

,改进方案使整车在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中加速度峰值降低了6.1g,在偏置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中乘员舱侵入量有明显减小.

6.学位论文 万长东 轿车车身正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 2006

本文对各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碰撞安全性法规作了简要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碰撞法规的差异,同时也对我国安全性法规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

本论文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对建立过的几何模型进行简化,并由此建立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对车身以48km/h的碰撞速度进行仿真模拟计算,然

后对整车进行加速度分析、变形分析、应力分析,同时对碰撞主要吸能部件前纵梁也进行变形分析、应力分析、吸能分析。分析后,对模型仿真出现的

问题进行改进,然后再次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是有效的,满足了抗撞安全性。之后再对改进后的模型加大碰撞速度到

56km/h,以增大碰撞强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数值明显增大,但能够基本满足碰撞安全性的要求。

通过相关文献的对比,论文中仿真简化模型的建立是基本正确的,结果分析基本正确,符合碰撞仿真的基本规律。

本论文应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利用ANSYS/LS-DYNA、ETA/FEMB等软件对轿车车身结构正面碰撞刚性墙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车身结构在碰撞过程

中的碰撞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明显改善了车身正面碰撞性能。最后对全文所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7.期刊论文 万长东.宋飞舟.钟鸣.王万英.WAN Chang-dong.SONG Fei-zhou.ZHONG Ming.WANG Wan-ying 轿车车身

正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 -机电工程技术2008,37(3)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以某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自车身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按照国家汽车安全法规的要求,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车身结构正

面碰撞数值模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对车身进行改进,提高了其吸能特性,为汽车安全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8.学位论文 张建伟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提高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的研究 2003

该文结合该校与某微型客车厂的合作项目,利用显式非线性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提高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汽车正面抗撞性的含义出

发,在分析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和各国NCAP对汽车正面抗撞性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微型客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的评价参数

.然后,建立了XX6350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按照该文提出的微型客车正面抗撞性改进的流程,分别从改善

乘员舱刚度特性和前部结构吸能特性两方面进行了改进XX6350正面抗撞性的研究,并最终形成了改进方案.通过实车碰撞试验表明,XX6350改进方案的正面

抗撞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可以满足正面碰撞安全性对车辆结构正面抗撞性的要求.

9.会议论文 张金换.黄世霖.孔凡忠.王大志.郝咏昕.马静茹.徐颖.袁鸿.徐连颖 金杯海狮轻型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

改进设计 2004

为了提高金杯海狮轻型客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本文分别利用LS-DYNA和PAM-CRASH软件建立了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和乘员约束系统分析模型,在大

量数值仿真和台车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对该车进行了耐撞性改进设计和乘员约束系统优化匹配.改进后的实车碰撞试验表明,测得的加速度峰值降低约

1/3,乘员空间主要参数和乘员主要伤害指标均得到有效控制,高标准地达到我国正面碰撞安全法规CMVDR294的要求.

10.期刊论文 王宏雁.高卫民.贾宏波 轿车正面碰撞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分析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5)

利用PAM-CRASH软件建立了轿车的整车正面碰撞模型,研究了材料与焊点的模拟方式、时间步长、刚体、自接触的定义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将模拟计

算结果与实际碰撞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sjyzz200711076.aspx

授权使用: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szgyyqrjy),授权号:d82b2ef3-4d52-44ab-ad66-

9eca00b95d99

下载时间:2011年4月19日


车身结构不同法规碰撞速度的计算机仿真.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