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日期: 2010/10/2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付朝晖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潘显民2,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转变思想,改革教学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实验教学,创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验

Approach to reform teaching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 zhaohui Pan xianming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Changsha,410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converting thought, reforming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reinforcing exercitation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advanced professional academ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ultivative aims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present advanced professional academy.

Key Words: advanc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applicative person with ability, experiment

前 言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迅猛,规模迅速扩大。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怎样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与质量,是摆在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针对高职教育,教育部提出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指导方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克服简单模仿本科教学体系,轻视职业技能教育的思想,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小企业、社区,还有家庭。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社会急需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又要具有较强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社会需求驱动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才起步不久,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引入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和难度加以适度删减。但是实践表明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使原本文化基础不够扎实的高职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这就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从类型上区别开来。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应用型”的路子,而不是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同,不应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重视其应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满足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取得以下共识:第一、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实践,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少而精的原则。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实用和复合,增加管理、营销、测试、维护等方面的课程。同时教学手段和方式要与职业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体现“联系实际,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

这样,计算机专业教师当前面临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拥有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按需“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比如,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与高等数学、数据建模等问题接触较少,在仅仅两年半的实际在校学习时间里,没有必要花过多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今后工作中可能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网络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网络的设计与维护、网站开发等知识的学习上。通过教学和实训相结合,直到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胜任其岗位职责,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好效益。

三、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讲清概念。

不少高中毕业生在报考高等院校时,对其所报考的专业是没有太多认识的,一旦进入专业学习,往往发现与他想象的有很大不同,枯燥的理论知识看不出将来会有什么用,这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因此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时,结合专业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然后从学生熟悉的实例中引出,效果会很好。例如:讲虚拟内存的概念,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机时出现系统运行速度严重降低这一现象来指导学生,观察在哪些情况下会导致系统使用虚拟内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系统使用虚拟内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系统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扩充内存的,代价又是什么。用学生平时接触过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讲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化繁为简,减少理论。

?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中,有很多课程偏重于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解,教材相对也比较陈旧。过去大家认为,有机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都是“精英”。而职业教育使这种“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未来的“高级蓝领”。所以职业教育中的基础理论课,不完全在于理论水平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我们培养人才的就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如:数据结构、数字通信原理、离散数学等象本科学生那样要搞得清清楚楚。通常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不是计算机的设计者或软件设计师,他们毕业后很可能成为IT企业的管理者、生产者、销售人员,或是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高级应用人才。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运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的知识都可适当删减,如:微机中的某个非核心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汇编语言的编程等。只要告诉学生这些东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学生也就能接受了。把用于理论讲解的时间让出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跟实际应用联系更紧密的技术,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3、与时俱进,拓展专业外延,改革教学体系,更新教材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的高速度是其它行业难以企及的,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着知识体系落后于新技术发展的问题,老化的知识体系和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般来说,在计算机行业中,理论知识的生命周期通常为5到10年,而技术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1年到3年,很明显理论的生命期要长于技术的生命周期。普通本科院校其教学的重点偏于理论,而高职院校则偏重于技术,因而对于知识体系的更新,高职院校面临着比本科院校更大的压力。过去,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照搬本科的教学体系,教材也基本上是用的本科的教材,只不过对一些教学内容做了删减,没有体现高职特色,跟培养目标不符合。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引进最新的教材,或者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和教师编写适合于高职教学的教材,在新教材中注重了新技术导入。有的学校甚至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开办软件学院,引入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都进一步增强高职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实习实验,产学结合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非常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业以后一般不会要求其用严密的逻辑来解决一个纯数学问题或体系结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专业理论是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习专业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决定了专业理论的重要性。

有了专业理论,还不能马上就在实践中形成生产力,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应该加大实习实验力度,增加实验课的比重。技术型的课程中讲授与实验课的课时一般要达到1:1,纯理论课也应安排一定的课程实习,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避免理论“空洞化”,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可以以某种局域网为实验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协议的实际形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突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现场多媒体教学演示,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构造虚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去,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理论学习变得更具实际意义,更易于吸收。现在有的学校采用了学历证书+国际权威认证证书的课程模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时除获得国家正规大专毕业证外,还可获得软件工程师证书或网络工程师证书,这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就是要为其提供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和够用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其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铺平道路、打下基础。显然,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还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河: 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教学体系[J].职教论坛,2002,24

(2)万青:新教改形势下的高职教师角色转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3)聂永红:新形势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付朝晖,男,1972.1,湖南常德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WEB应用程序开发。 潘显民,男,1966.7,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应用。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