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公车私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公车私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日期: 2012-5-21 23:40:5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何为“公车私用”?“公车”是指政府部门专门为履行公务使用的交通工具,“私用”是指不务公家事,老跑私家活。谈论“公车浪费与私用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老师布置学生讨论的课题之一,是广大老百姓最痛心疾首的腐败行为之一,是2011年申论热点之一,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一.公车私用现象:
   说起“公车私用”,就让我想起在网上很火的“专拍哥”,他专门拍摄一些涉嫌私用公务车的照片,他已经收集了近五千张的照片,赢得很高的声誉。即使无法确定他拍下的都是这类“公车”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目前公车私用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
   “公车私用”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是官场“潜规则”而默认,这是一种间接反映腐败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公务员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这种腐败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有些地方公务车成为主人权力象征,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这里的利益者主要是配车的领导和专车的司机。
   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目前很多单位大量购买高档小汽车,公车私用相当普遍,公车成为私家的小汽车,老婆不开丈夫开,丈夫不开妻子开。接送子女上学的“公车”占大部分。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
   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数据,说中国每年公车消费在3000亿元以上,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几乎和我们的国防开支相接近。” ,“若按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每年要给各类公车负担230多元。”
     “人民公仆执行公务使用公车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关键问题是公务以外的私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顽疾,久治不愈。据说公车私用现象已有三分天下之势,即公务、领导、司机各占30%,其他用途才占一成。公车私用不仅造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逐渐增多,用车、养车的成本逐渐加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公车的开支来自纳税人的钱,公车私用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哪!”茶馆老板听到我们的闲聊,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扯淡的行列。
   其实,就我所知,各部门各单位对公车私用都有各种纪律规定,只是从未听说过有谁因为公车私用而受到各种规定中明文列出的纪律处分。所以,始终触及不到公车私用者的要害,造成眼下公车私用愈演愈烈的局面。
   二.公车私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
   从经济方面衡量,它造成了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从政权建设方面衡量,它在干部队伍中滋生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使人民公仆失去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从社会风气方面衡量,它泛起了封建思想沉碴,诱导了不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国家立法对公车私用现象加以有效遏制,彻底清除屁股下的“走私”,大有必要。
   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古有学者,衣锦还乡”变成“今有事业,轿车还乡”。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从环境生态上衡量。我国的公车私用现象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政府公车数量也相对较多,公车私用势必会增加能源消耗,增大废气排放,影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公车使用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
   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个卖车买车问题,还有个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一些单位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一些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一些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些看得到的问题,以及公车改革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其他问题,才能保证公车改革走上正轨而不变形走样。
   四.解决公车私用现象的措施:
   我觉得对于治理公车私用行为的一个较好的措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我国公车运行成本普遍偏高,而公车私用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久治不绝。当纳税人已对公车私用现象习以为常之时,湖北省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没有人会小看这个小小的标签,你当然
   可以将上面的内容理解为“来监督我”。这是公务员对自身利益痛下杀手的一小步,意义不可小觑。
   对公车私用现象的治理,可以说是当前触动官员利益最小、见效最快的良政。给公车贴标签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为纳税人的监督提供了可能,但并不足以根本解决公车私用问题。事实上,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公务车专用的特殊号牌,同样不是没有人来监督吗?甚至成了违章不必缴纳罚款的通行证。这就充分说明,如何鼓励民众监督还需要更多的良策进行诱导。首先,民众对公车的监督要得到监管机构的积极回应,使其不会流于形式,更不能招来打击报复。其次,还应对监督的全过程进行公示,这样既可以取信于民,显示治理公车浪费的决心,又可以对公车私用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专拍哥”,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对利益阶层腐败形式的整治,必然应当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才能取得良效。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本身就是力量。对于公车浪费痼疾的根治,不仅需要监督者的热情,更呼唤从制度上保证公权不被滥用。在公车采购和使用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应当事无巨细地向纳税人全部公开,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公示,甚至要细化到每个部门的公车数量、购买理由、车型价格和维修费用等环节,使每个公民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查询和监督。唯有如此,才能杜绝“一年维修花费10万元”和“一辆车换掉40个轮胎”的怪象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此外,治理公车私用想象还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管理制度和惩治方案: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公仆”意识;人们百姓不断加强权利意识,勇于反映社会不良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