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讲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体会

讲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体会

日期: 2008-11-8 21:50:11 浏览: 33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高君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文件精神,2005年3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于高校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设置进行了规定,并从2006年的秋季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方案。其中将“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为“概论”课)。但是,“概论”课绝不是过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又要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因此,它对教师讲好“概论”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党的十{学}七{海}大的召开,为努力贯彻十{学}七{海}大精神,“概论”2008年修订版教材又新增加了十{学}七{海}大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和重大政策的内容。我校从2007年春季开始使用“概论”第一版教材进行了第一轮的教学,2008年春季开始使用修订版教材正在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如何吃透新教材,讲好“概论”课,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实现中央对开设“概论”课程总的期望,谈几点体会。
一、坚定的信念与高度的责任感是讲好“概论”课的前提
要讲好“概论”课,一般地讲,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有了好教材之后,教育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
“概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确有其职业性,但“概论”课教师绝不是“雇佣兵”。“概论”课的性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把“概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教给学生的、让学生相信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坚信。理想和信念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的。邓小平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信念始终如一,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凡人,同样会以其高尚的人格而令他人产生敬重之情。所以,只有真学、真懂马列,真信、坚信马列,有理想、有信念的教师来教“概论”课,才能感染学生。如果“概论”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坚定,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不具有真正地去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材及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责任感,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着想的使命感,又怎么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对“概论”课教师责任感的要求还表现在上课和下课上:课上旁征博引、抛砖引玉,课后巩固,课下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组织讨论、辩论赛,组织参观等,这也是课内外互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的、国际的复杂原因和种种条件的制约,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象往往成为一些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看不清历史发展的真正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概论”课教师就担负着剖析现象、深入内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偏离正确航向的神圣使命。这也是“概论”课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高校里有这样的反映,即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概论”课,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概论”课,这说明了“概论”课教师素质的关键作用。讲好“概论”课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作为一名“概论”课教师,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没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在对社会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时不明确自己的态度,对一些坏现象敢怒而不敢言,摸棱两可,没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没有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的责任感,没有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角度来培养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想让今天的大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是不可能的,又如何能教育出真正的爱国者、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呢?,又如何能提高“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呢?。因此,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概论”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讲好“概论”课的前提。
二、深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讲好‘概论”课的基础
“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要讲好“概论”课就必须准确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深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学}泽{海}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具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学}锦{海}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因此,教师要讲好“概论”课,要从形式到内容上完整、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为逻辑主线,把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这些理论成果看成是一个科学体系。同时,还要认识到各个理论成果的不同侧重点,特别是各个理论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及其精髓,运用纵向分析的方法,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才能体现“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理论,突出“概论”课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要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内容。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糅到一起的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单独把握和理解这部分理论内容,充分认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才能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
第二,要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重点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四,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源”和“流”的关系,是“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深入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概论”课时既不忽略和脱离马克思主义,又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民族性。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原理”课与“概论”课的关系问题。“原理”课主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而“概论”课则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讲好“概论”课的支撑
以深厚的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提高“概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用强有力的理论的力量去征服大学生的过程,也正是“概论”课教师充分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过程。“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证明,凡是理论功底深厚、知识储备广博的教师,往往也是大学生公认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是教育教学效果比较上乘的教师。反之,其教育教学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一,不断充实知识底蕴。“概论”课教师应该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也应该略知一二。有了丰富知识底蕴,教师讲起课来就能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从而使“概论”课教学产生学生呢个与其的知识魅力。有了充实的知识底蕴就能厚积薄发,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讲课中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这样才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不断锤炼教学技巧。除了具备相对较丰富的知识底蕴外,掌握教学技巧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察言观色”,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使课程内容与学生“共鸣”。要对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政治动态、社会生活及时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关注他们喜欢的事物,甚至运用他们特色的语言,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其次,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准确、生动、幽默、通俗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才能用丰富、优美、鲜活、生动、通俗、富有哲理的语言把课程内容讲得形象、透彻、朴实、明白。
第三、不断丰富育人情感。“概论”教师不仅是有信仰的人,还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有丰富情感的人。应该爱事业、爱学生,爱生活、爱家庭。丰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要带着激情上课,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有学习的热情,带着激情讲解理论,用通俗的话语和丰富的实践例子解释理论,在平凡的课堂也能产生不平凡的效果。
四、科研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讲好“概论”课的重要条件
“概论”课教学是科学的理论教育,因而从事“概论”课教学的教师在业务上也必须确立科研的观念。有一种看法认为,“概论”课教学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不一样,有没有科研不是大问题。“概论”课教师要必要搞科研,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观念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教师中确立必须高科研的观念,这样科研才会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才会对科研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教师不搞科研,就只能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概论”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科研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业务条件。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对教学内容和所要阐述的问题把握的越深刻、理解的越透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也就也就越自如。教师没有科研,上课就没有自信心、没有底气;没有科研,就不敢和学生直接对话;没有科研,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师在科研上下功夫,实际上是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概论”课教师是否注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反映的是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教师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
我们既要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等理论的魅力,又要运用情感的力量、艺术的力量等人格的魅力,“概论”课是完全可以讲好的,一定可以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有吸引力的优秀课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