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邓小平理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邓小平理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期: 2008-9-24 5:09:07 浏览: 12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唐 聪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深刻理解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学会用邓小平理论来认识创新能力,让邓小平理论的内涵为大学生指明了创新的源泉、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和政治条件。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创新、培养
当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劳动者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国力和企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这是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邓小平理论既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就必然会对关于创新问题有足够的反映。因此,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主要基地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对邓小平理论的作用有个充分的认识。
(一)邓小平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邓小平认为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导。有了创新意识,人们才会主动培养创新能力,捕捉创新灵感和机遇,进行社会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他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因此,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首先必须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为此,高校选择和安排的学科内容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首要的教学条件。
邓小平理论就是一门极富创新意识。这不仅体现在它第一次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课题;还集中体现在这一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按邓小平自己的解释,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创新。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勇于探索真理的创新结晶,处处闪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高校以这一理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范本,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并领会这种创新精神,进而潜移默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邓小平理论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支持和方向指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时期。人格特征以个人信念、 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核心。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决定着他们今后的创新活动,即决定其能否更好地从事创新工作以及能否把自己的成果正当有效地用于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 可见,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是要否的问题,而是选择哪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起促进作用。它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并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进步;腐朽的、落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起着阻碍作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成为好的创新者,其创造力迟早也会枯竭。
我国高校要培养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选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我国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同样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因此,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可以使他们正确观察和认识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信念,他们就会自觉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掌握科学方法、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在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中不畏困难、不怕艰苦,勇于创新,并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学习和创新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创新能力。
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方向,主要是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评价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的标准体系。邓小平理论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提供了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价值标准体系,归纳起来,至少有两类: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套标准体系,既然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当然也是评价大学生创新的价值标准。第一类用以衡量理论创新的正确性,第二类用以评价创新能力培养目的的正确性和创新活动的合理性。这两类价值标准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因为无论是实践标准,还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归根到底是“人民利益标准”。这是评价创新活动的根本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创新活动中的具体化,是保证大学生创新活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高准则。如果大学生能坚持这一最高准则,就可以促使自己在创新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创新的出发点。
(三)邓小平理论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知识背景。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广阔的理论知识背景是必需的,它是创新的基础。因为辨证唯物主义不是把人脑看成是消极直观地反映外部现象,而是认为认识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对新问题的研究。广阔的知识背景使人开明、宽宏大度,具有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意愿,在思考新问题时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相反,知识贫乏的人,其思想必然闭塞,固执己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把 “有识”与“有胆”联系在一起,把“无知”与“愚味”联系在一起。一门知识都给人们提供一种视野、一种思维框架,多一门知识,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也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背景,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历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必然会涉猎上述各领域、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补充和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背景。不仅如此,由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学习这一理论还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指导下正在进行的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知识背景。
(四)邓小平理论为大学生指明了创新的源泉、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和政治条件。
1.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吸收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创新的源泉。理论上的创新总是实践创造的反映,由于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因此,大学生要想有所创新,就不能单靠自己个人,而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以及这些创造所体现的智慧。邓小平非常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962年他在回答“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这一问题时指出,“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他的理论创新,归根到底也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介绍使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制度创新时,他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懂得创新的源泉,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十分重要。我们应该象邓小平那样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才可能有所创新。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创新的基本方法。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邓小平之所以能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的创新,最根本的一点是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实际中的新问题。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从中学会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本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改革和发展新路。
3.“创新”与“求实”的统一,是我们创新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十分强调要勇于创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但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并非单纯的标新立异,更不是乱创、胡创,而是基于求实之上的科学创新。而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必须有工作认真、脚踏实地的精神。可见科学创新本身就蕴含了创新与求实的统一。 邓小平理论最鲜明、最突出地把创新和求实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提并论并作为自己整个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主要体现的是求实性;“解放思想”主要体现是创新性),而且还具体体现在许多重大理论观点中,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及“一国两制”理论等。一方面,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另一方面,这些创新的理论观点又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与此相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曾经有过一些超越我国实际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后,也有一种把西方的某些思想照搬到中国,并以此作为对我国传统的理论“创新”。然而,这些理论“创新”尽管喧闹了一阵,但最终都失去了吸引人的光彩。对上述“创新”作这样的比较,我们自然会得出以下启示:进行任何大胆创新的同时,必须与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4.政治民主、思想自由和社会稳定是我们创新所必需的社会政治环境。创新活动本质上是自觉自由的活动,它要求有一个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如果“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 也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只有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言论自由的社会里,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敢于大胆思考, 畅所欲言, 积极为社会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总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同时,创新作为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的主题, 必然贯穿于整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就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自然,任何真正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结 束 语
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理解邓小平理论与创新的科学关系,要努力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让邓小平理论帮助我们树立创新的意识,提供创新的动力,开创创新的方向,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打下坚固的基础,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