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计算机课堂中的小组协作

计算机课堂中的小组协作

日期: 2008-9-22 20:32:46 浏览: 1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和演示致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合作。
小组协作在我们的教学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方式,各个汇报课,公开课,几乎都会用到这个模式,也是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一个较好体现。偶尔的小组协作难免总有“做秀”之嫌,长期坚持,让学生养成了习惯,能自觉地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把小组协作的优势体现出来。 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尤其注意通过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杂乱无章的小组活动不但对培养学生不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无法保证使学生获得。因此,要实行小组协作,必须要有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确定比较负责的小组长,组内同学程度差异安排合理,避免出现一个组内很多同学不会做,小组长无暇顾及或者一个小组的学生程度普遍较好,小组长无法发挥作用。 小组内的同学都承担不同的角色。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分工.例如:组长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的研究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研究结果;每组当中还会根据具体任务进行具体分工,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可以转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小学生合作意识,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展现.
强化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小组同学在思维,语言,动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小组成员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行!","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理清思路,比较清晰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这就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应要求小组的同学
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为达到这一目的,其实教师在建立小组中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在科技学科的学习中,都有优点和不足: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操作,有的协调能力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总之,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还是在方案实施以及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现象每个同学都会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而当小组内有多种意见时,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懂得听取众多意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三乐于合作,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不一定能友好相处,因为他们在性格,
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看到的不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学习小组.学生的个体活动都是代表小组,这就使小组内的同学产生了荣辱与共的感觉,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合作.
让"小霸王"学会谦让.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每个班都
会有这样的"小霸王":他们或者知识比较丰富,或者分析理解能力强,或者动手操作能力强……在每一次的研究活动中他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对所有的任务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唯独一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了本组其他同学的存在,我行我素,从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与感受.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想到去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并督促他分好工后要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练习权,但允许他指导别人.
⒉让旁观者学会参与.这是小组中另一"极端"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思维不够敏捷,表达与交流能力差,缺少动手操作的经验.在研究中他们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既不倾听也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并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完成一些内容,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要求小组的其他成员要主动征求这?说囊饧?/SPAN﹥,逐渐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让人人学会互相帮助.让每一位同学知道他们不仅要为
自己负责,而且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同学负责.除非他们的组员获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学习的功能并不单指组内学习.由于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每个小组同学在活动中都会自觉的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集体凝聚力.组与组织间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竞争.在每次活动的汇报环节中,各组之间竞争得十分激烈,一丝不苟地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侧耳倾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在竞争中接受别人的建议,启迪自己,同时也为他人出主意。
二、小组学习产生的效果
通过近两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 过去那种课上一言不发和不利于合作学习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师生间和生生间互动学习的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学生不仅重视获取知识的本身,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总之,科技教学过程中需要小组学习的形式,这种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