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为对教师教学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中职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从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开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迎接“工业4.0”时代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如何努力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的文化、智能、技术融合一体的专业人才又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为对教师教学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中职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因而,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本人会尝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下面谈谈本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对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入手,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的接受教师的观点和传达的信息。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如果采用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已证明,每次上课引入精心设计的任务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重要,本人在进行案例任务设计时经常苦思冥想,尽心争取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或几个激发他们好奇心的任务。例如,我在给学生讲程序编程时,课堂上尽可能少对系统进行长篇的介绍,对菜单功能做到简单的讲解,对语言语法不直接进行讲解说明,每堂课的教学,要求自己带领或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编程语言设计的小案例:“时钟”、“计算器”等,每堂课的开端,我首先将程序案例对学生进行演示,然后指导学生去进行小组讨论与探究实践,使学生感觉每次上课如游戏一般,促使学生听课全神贯注,合作完成专心致志,一节课就在紧张愉快的“做中学、做中教”中很快就结束了。
二、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专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动”起来,把学生潜在的学习要求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技能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更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如果学生大多不能完成,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目标也不能定位太低,太低了会使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好的同学很快完成任务而无所事事,我们经常在上实践课时会发现一些学生的进度很不一致,就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很合理。
例如,每一次《C语言》上机课,我都尽量对实验要求做一定的扩展,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目标的同时,要对做好的程序进行相应功能的改进,同时引导学生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思考、讨论如何来进行这个设计,通过在浓厚的共同学习氛围中的激烈讨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个个跃跃欲试,从后为后面授课顺得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此教学互动过程中,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三、 灵活运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应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运用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任务和问题,促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有任务可做、有内容可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学习的热情,才能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学思结合。教学过程教师要抓住时机毫不吝啬地表扬,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不管是不是标准答案,就要鼓励,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重燃自信之火,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论家曾明确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WORD内容教学时,本人先是让学生进行WORD界面的熟悉,初步认识WORD的工具按钮及各类菜单项的功能,然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WORD中工具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提示同学们还有 “帮助”菜单。学生初学WORD办公软件时,会感到板面设计很困难,出现“看教师操作简单,自己动手操作就错”的现象,本人帮助学生找出原因,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操作以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直至能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有规律性的方法。学生们在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中,不断进行着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最终真正掌握WORD软件的操作方法。同时对学生来说,不仅感到学会了这一种软件的用法,也为今后自学使用其他软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上“教”和学生的“学”将发生不同的变化,目前出现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课堂应用与教学实践,同时在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角色与工作的变化,在不同教学模式,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无缺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等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 设置“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索”也必不可少。在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合作过程中,同学之间亮明自己的观点,找出差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领悟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成功的体验。相关问题,学生能独立解答的,应交由学生独立解答,不能独立解答的可交给学习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能动手操作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在CAD的教学中,本人将学生以5人一组分成8组,每组一个实物,要求对实物进行测量、绘制草图,最后讨论如何在CAD中绘制出来。这就要求同学合作、探究,进行分工合作:测量、记录、绘制、标注,最后表达方案的确定要共同讨论、尝试、选择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培养了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传扬.试论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161-162.
[2]陈健.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95.
[3]徐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130-130.
[4]刘平.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