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日期: 2009-8-26 19:54:26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
   当“中国画卷”徐徐展开;当神圣的火炬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时;当51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忍不住激动不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为腾飞中的中国而自豪。我们感慨万千,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今非昔比。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我们不由得感谢伟大的领路人—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太多,在此就一下三个方面谈起:
   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的思想。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开宗明义,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括:“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同一篇谈话中,他还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引人注目地放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极重要概括的起首地位。这真可谓是一语中的、一言兴邦!
   让我们先从改革开放引起的巨变谈起吧!
   30年历史巨变,当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而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或者说最使十几亿中国人受惠的一条,就是中国在新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5月这样说过:“‘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四人帮’当权横行,人民心情沉闷,甚至可以说是在忧虑之中,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还有两年徘徊。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还是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实际上,从新时期一开始,到21世纪头8年,中国共产党30年贯串始终、最为重视的就是这个“活跃起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有无活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精神状态是沉闷还是活跃的问题!
   事情就是这样。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
   请看吧,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一个社会主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30年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多万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数以亿计的长期束缚在有限土地上的农村劳动人口,总体有序地转入非农产业。数以百万计的摆脱了指令性计划束缚并拥有自主权的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和活跃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3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长到4100多元。两亿几千万人摆脱绝对贫困,全社会总体进入小康。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亿美元提高到217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也高居世界首位,并从而对世界经济发生愈益强劲的“引擎”作用。还有累计120万人的出国留学生,每年三四千万人次的出国旅游大军,数以亿计的网民、手机用户和居于世界前列的报业市场。再加上中国社会本身和谐发展和文明复兴正日益成为新的亮点,如此等等。显然,这样一种世所罕见的“井喷式”发展势头还将长时期持续下去。
   要问这样的活力究竟从何而来?当然是由改革开放所开启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而来。
   归根到底,是由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而来,是由中国共产党始终一贯地把解放思想同解放生产力紧紧联在一起而来,是由中国共产党始终一贯地把解放生产力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来。
   解放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著作中,有关发展的主张和论述随处可见,譬如“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就是不仅带领中国人民走在发展战略转变这一世界潮流的前面,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思维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的又一次重要创新,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成果的继承和丰富。因此,关于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对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最关注的重要课题。1958年到197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被整整耽误了二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力挽狂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
   进人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后,邓小平就根据新的情况,重新考虑和设计发展战略目标。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就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此后,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到与时俱进再到求真务实,贯穿这条思想路线的灵魂就是发展。解放思想是发展的根本条件,实事求是是发展的根本原则,与时俱进是发展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则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它们贯穿起来,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智、更加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创造性的崭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康社会思想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1979年12月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小康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时期 的标志是确定小康建设为经济主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确定把小康建设作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的主题.。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时代特征。其特点有:一是针对性。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是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来的,指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状态,是一种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还强调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色。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同发达国家比较,这种现代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但其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等都是具有现代化性质。二是全面性。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提出要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会翻两番,并强调“人民生活水平小康”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邓小平的“小康”不只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全面性的社会概念,是经济总量目标和人民生活水平目标的统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是发展性。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小康社会指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个较低的阶段,一种过渡状态。所以,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的以上三个理论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上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和进步发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坚持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我们也必将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特征的文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