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浅论

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浅论

日期: 2009-8-26 22:02:30 浏览: 18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组成部分。它形成于经济改革过程之中并指导经济改革全过程,坚持利益主体的独立、自主,积极性、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良性循环,权责利三位一体,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党的领导、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强调经济民主化、法律化。实践证明,经济民主是解放产力的法宝,更是一种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经济民主。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经济民主
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一个误区,即忽视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研究。事实上,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尤其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1](p),以开拓者的无畏勇气,提出了完整、科学的经济民主理论,并运用它制定了改革的大政方针。认真研究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来源
1、群众路线。邓小平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并把群众路线提到了事业成败的高度,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我们就得到成功;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2](1-p221)因此,党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经济民主的群众基础。
2、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概括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2-p175),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实践中,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从党内生活扩展到所有的机关、团体、乡村、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经济工作中,形成了经济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经济民主的决策基础。
3、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积极贯彻和执行经济民主。他多次强调,毛泽东在军队中提倡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5](1-p347,2-p83),既关注军队的经济民主问题,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经济民主问题。尤其是认为“经济民主很值得注意”[6](2-p83),并深刻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集中抓住了“发扬经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7](2-p145),从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民主理论。
二、形成过程
1、萌芽时期 1938—1949年,邓小平在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中走群众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毛泽东提出的“经济民主”政策,提出了一些经济民主观点。如,一切工作中都有民主的问题[8](1-p21),照顾各阶层的利益、反对遽然打破原有经济结构[9](1-p83,112),坚持贸易自由[10](1-p83),经济问题成立专门机构专门研究[11](1-p120),反对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12](1-p123)。这些观点是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萌芽。
2、发展时期 1950—1966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经济民主。他强调工厂管理的民主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13](1-p176-179);加强工会作用,扩大各方面的民主和实行群众监督[14](1-p271-273);克服困难的根本的问题是选举,根本的办法是搞民主[15](1-p321);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16](1-p167);反对经济工作中不适当的过分集权[17](1-p227);生产关系的选择以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为标准等思想[18](1-p323)。这些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初露端倪。
3、形成时期 1975—1982年,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民主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指导改革实践。他强调用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总原则[19](2-p130,196),并进行了深刻阐述:集中和分散都要够[20](2-p199),并力主下放权力[21](2-p131,145-146),要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积极性创造性[22](2-p145,362);民主的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23](2-p232-233);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4](2-p146),用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25](2-p147);坚持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26](2-p137),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权利与义务相结合[27](2-p176);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8](2-p146),走经济管理民主化道路[29](2-p336)。必须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2-p236),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31](2-p311)。至此,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已经形成。
4、完善时期 1983—1997年,邓小平把经济民主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推动改革,并在改革中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他重申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的思想[32](3-p130),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是调动积极性最中心环节[33](3-p178),权力下放是调动积极性最主要内容,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34](3-p242)等论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35](3-p192),实行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36](3-p154);政治改革[39](3-p146),并为经济改革服务的卓识远见。
三、基本目标
1、调动积极性创造性。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决定人的行为动力、质量和结果。实行经济民主,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喷发泉涌。因此,邓小平把调动积极性作为加强民主、发展民主的目标[40](2-p232-233)。他在历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切国家的最高的政策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更是追求共同富裕。因此,实行经济民主,无论调动积极胜、发展生产力,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提高生活水平。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8](2-p31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是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基石。
四、基本内容
1、坚持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职权范围[49](1-p228),尤其是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力求实现法制化,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实行民主集中和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50](2-p360),强调中央权威和宏观管理,维护全国政令与市场的统一[51](3-p277-278)。三是坚持首长负责制,实行集体领导与分工合作相结合[52](2-p341),反对“一言堂”、“个人说了算”[53](2-p360)。四是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充分讨论、协商,作出决定,必须服从[54](1-p228)。五是充分集中、充分分散。集中不够分散不够,肯定不行。“该集中的必须集中”[55](2-p199-201),也反对经济工作中的不适当的过分的中央集权[56](1-p227)。这一方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成为“财产权利分散化”,或者说“产权的分立”的基础,不仅指向了经济自由,同时也指向了经济民主。
2、坚持民主和法制相结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民主经济,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一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特权就会产生垄断和腐化,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57](2-p146),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准则。三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基本方针[58](2-p147),人人享受公正的法律保护。四是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59](3-p154),“这两只手都要硬”[60](3-p378)。把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民商事行为的实质,是民主的核心、法制的核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一是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61](2-p175-176)。二是权利与义务对等,享有权利的一方,也必须是承担相应义务的一方,反之亦然。三是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权利的实现都依赖另一方的义务的履行,任何一方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承担响应的义务。四是同权同利同义务。实现经济民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62](2-p176)。
4、权责利统一。邓小平十分强调权责利的统一,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改革实践中。一是下放权力。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63](2-p131),“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64](3-p180)。二是责任约束。要解决各地企事业单位与党政各级机关中“无人负责”的现象,“既要考虑给企业干部的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65](2-p131)。“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66](2-p151),反之亦然。三是利益驱动。在农村改革中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中心位置,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从而使农村改革释放了巨大能量。城市改革依据农村改革的经验和思路,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探索和实践股份制的实现环境、体制、机制和方式。实践表明,它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正确思路。
5、充分体现群众意愿。经济民主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体现民意,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67](1-p323)据此,邓小平提出了改变中国面貌的三大经济政策:共同富裕[68](2-p152)、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体现了民意,极大地激发了积极性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
6、管理民主化。邓小平对管理民主化最注意。民主不会妨碍统一领导[69](1-p272),相反“根本的办法是搞民主”[70](1-p321),实现管理民主化。一是民主选举。解决任何问题,“根本的问题是选举”[71](1-p321)。只有通过民主选举,人才问题、领导核心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二是民主决策。必须让群众参与管理[72](3-p180),参与决策。群众最富首造性,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73](1-p273)三是民主管理。“‘管理民主化’必须具体地体现在依靠工人团结职员中,尤其是具体体现到工会、工厂管理妥员会、职工代表会这三种形式中,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民主化,就没有民主的内容”[74](1-p176-177)。四是民主监督。需要各方面的监督[75](2-p205),必须实行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76](1-p270-271)。当前经济领域的监督已经刻不容缓。五是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77](1-p123,2-p149-150)。管理中的经验主义使人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使人脱离群众,这是经济民主的大敌。
五、理论意义
1、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丰富和发扬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
2、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形成于经济改革过程之中,并指导着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改革过程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承认并推行产权分散化,突出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民主化过程。实践证明,经济民主是解放生产力的大{学}法宝,是一种生产力。
3、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理论。在宏观上必须按照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各项经济制度的创新,在微观上企业运作和价值的市场实现必须遵循多数决定原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要求,也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
4、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服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民主的措施、进程与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化法制化,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