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导游讲解的常用方法

导游讲解的常用方法

日期: 2011-6-5 14:25:0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导游员在进行导游讲解时,根据条件不同运用多种讲解方法,是取得良好导游效应的前提之一。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讲解方法,努力将旅游者吸引在自己周围。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导游讲解方法。
   一、陈述法
   陈述法就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将景观介绍给旅游者,使他们在具体观赏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例如:北京市容游览的解说,“我们的车已经驶出了火车站广场,北京火车站,建于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这座占地4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只用了7个月零20天的时间。‘北京站’这三个强劲有力的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
   二、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描绘,使其各种特点显现于旅游者眼前。
   例如,下面是两个导游对乐山大佛的讲解。
   A、一位导游这样说道:各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事一座山”,我们在它跟前显得多么渺小啊!
   B、另一位导游则这样介绍:各位,我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乐山,我们应该说“乐山大佛甲天下”。伫立在大家眼前的这尊佛像就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像,通高71米,肩宽24米,颈高3米,指长8米,脚宽近9米。大佛的一只脚上便可座数十人。佛头上的发髻共有1051个,其雕刻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从上述两例可看出,A例的遣词造句较为简单,仅仅向旅游者传递了一个“高”的信息,无法引起旅游者的共鸣。B例的子句富于文采,运用了比较、列举、感叹、议论等多种表达方法,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会给旅游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三、解释法
   解释法即运用平实的语言对旅游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说明,以加深对景观的进一步理解。
   导游员在介绍景观来历、宗教、古建筑、文物等旅游者比较陌生的知识点多用此法。
   例如,大乘、小乘都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前者梵语发音为“摩诃衍那”,后者发音是“希那衍那”,其中“摩诃”是大的意思,“希那”是小的意思,“衍那”是乘载之意。公元1世纪,印度新出了一个佛教的派别,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诃部派佛教为“小乘”。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将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大乘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进一步把佛神化;小乘寻求个人自我解说,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四、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引用谚语、俗语、俚语、格言、名人名言等进行讲解。
   例如,苏州沧浪亭名称的由来的解说,北宋时,诗人苏舜钦丢官流寓苏州,看中盘门附近的景色,“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于是花了四万钱把此园买了下来,并在水旁筑起一亭,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题名“沧浪亭”。欧阳修得知此事,写诗赞叹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引用部分不仅能增强讲解语言生动,而且能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五、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用旅游者熟悉的事务进行类比,帮助旅游者理解和加深印象,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对国外的游客讲解西湖“断桥残雪”时的故事传说白蛇传时,可以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加以比较,游客就会理解它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
   由于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每个旅游者对导游讲解不可能一听就明白,肯定会存在不易理解的地方。因此,导游员有时必须借助类比的方法以熟喻生,帮助旅游者更好地接受讲解内容。
   六、问答法
   问答法即导游在讲解时向旅游者提出问题或启发他们提问的导游方法。问答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问自答和我问客答。
   例如,以为导游讲解九寨沟的珍珠滩是这样说的, “咦?怎么好像在滩流上有无数颗跳跃的珍珠?对了,这就是有名的珍珠滩,它得名于这一片扇面形的钙化滩。看滩上水花四溅,就如珍珠飞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曾经有四位男性从这里经过,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妖魔挡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各位能猜出这四位男性是何方神圣吗?对了,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电视剧里的一些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七、分段讲解法
   分段讲解法就是一处大景点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部分来分段讲解。
   使用分段讲解法应注意在讲解某一景区时,注意不要过多涉及下一景区的景物而是在结束本区游览时适当点出下一区引人入胜之处,以激发旅游者游兴,并使整个讲解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流畅。
   八、制造悬念法
   制造悬念法指的是导游员在讲解的关键处特意停下,大有“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之意,从而激发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导游在讲解广州宝墨园内著名磁塑画“清明上河图”时,对游客说“清明上河图有无数匹马,却有一处只有半匹马与半个人,请大家找找在哪里,看谁眼力好”。当游客终于找到这半匹马时,大家又同时关心“为什么会只有这半匹马呢?”这时导游才把“策马扬鞭出砖缝”的故事告诉大家。 导游通过制造悬念,有效地调动旅游者注意力,激起旅游者对景观的兴趣,游客对这次宝墨园游览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九、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就是将有关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轶闻典故等“虚境”有机地融入眼前实景,使旅游者在欣赏景物优美的同时,又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虚实结合法的运用要注意不能在讲解中过多渲染故事传说,以单纯的谈古论今来代替对景物的赏析,这样会让人觉得“雾里看花”,没有真切的体会。
   十、突出重点法
   突出重点法就是在导游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要方面。首先应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其次要突出景点的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
   十一、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就是用凝练的词语点评概括景点的独特之处,从而使旅游者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例如,用画龙点睛法来阐述朴素的宗教原理:“印度有个故事,讲到一个人饿极了,要了七个煎饼。一口气吃了六个,还是饿,最后只有一个饼了。再吃了一半后,发现肚子饱了,再也吃不下去了。于是他大为生气,自己打自己嘴巴------最后只吃了第七个饼的一半就饱了,早知如此,还要前六个饼干什么呢?应该只买第七个饼。”这个故事朴实地揭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积累过程,到了某种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导游员了了数语巧妙的道出故事精华所在。
   导游员讲解方法多种多样,导游应该在学习众家之长的同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并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导游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