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现代设计的发展敦促平面构成教学再思考

现代设计的发展敦促平面构成教学再思考

日期: 2010-4-23 23:45:58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内容摘要: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伴随着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进程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在变,因此为设计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 键 词:现代设计 平面构成 创新 
 
现代社会,自觉或不自觉,人们都淹没在设计的海洋。当穿行于街道,看到的是大幅路牌炫耀着产品的辉煌与太阳争抢光芒;当冲浪于网上,触到的是精致网页牵引着鼠标轻盈移动的快感;当伫立在蓬松酥软的糕点招牌前,体味到的是贪婪之后,需付出减肥的代价……都是设计惹的祸。 
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伴随着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进程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

学海网
进入新世纪后,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备受人们的关注。如果说近5000年的设计文明史是一部为权贵的设计史,那么现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下形成的为了满足大众的设计就是现代设计。设计观念与时代的生活方式、科技及生产水平紧紧相连。现代设计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演绎着时代的故事。 
手工业时代物质匮乏,但物品个性突出、匠心独具;大工业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然而生产的批量化、千篇一律使个性弘扬比以往哪个时代都更为高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现代设计效果借助电脑技术的威力更是如虎添翼,要么出人意料、产生联想、发人深思;要么精妙绝伦、妙趣横生、不舍不离;要么前卫、怪异,不得不折服其想象力的强大……现代设计观念为基础教学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断想点。设计理念、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在变,那么作为设计基石的平面构成教学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平面构成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它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活动。中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三大构成的设计基础教学以来,平面构成课的练习就主要围绕“形”的几何性及构“形”方式的骨骼、骨架进行游荡。教学中难免机械、呆板、缺乏活力。而新鲜感和活力是教学的命脉,作为一名从事设计基础教学多年的教师,在叹服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设计作品时,常常思考的就是如何把单调乏味的基础训练转换为生动、情趣、符合现代设计观念的教学模式。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Sense)及丰富的创意(Idea),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平面构成教学的核心。笔者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分三个部分来阐明构成与设计应步履一致的观点:形象塑造、构成关系、意念创想。三个阶段训练既有独立点,又有关联性,并且创造能力的展现成为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 
一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引发兴趣,感性导入。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在学生感兴趣的状态下启发联想,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笔者的课程设置达成共识,并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实施课题。 
平面构成是远离物象的形似,强调的是物质的可分解性——一切物质均由纯粹的点、线、面、肌理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一单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及其表现力度和心理感受,最终用抽象的或情感的概念来表现自我所认识的世界。笔者在讲课中通过大量的设计作品和优秀学生作业,作案例分析,让他们体会什么是情趣、妙趣、意趣,然后做个体练习,切实感受创造乐趣。 
如果“兴趣”是花朵,那么“想象”就是蜂蜜,采集花朵灵气来化作纸面彩虹。 
学海网
教学中重要的是沟通,发现学生兴趣所在,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创造出个性化、情感化的作品。曾经有一个学生是个卡通迷,在第一阶段练习快结束时,还未找到课程要点。作业为何不用卡通形象完成?在笔者的鼓励下,她随后完成的四幅构成作业以天真烂漫、情趣盎然之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点、线、面三者的关系。 
设计基础课中,手绘、电脑、粘贴、拓印、对印、烟熏等多种制作手段都可运用,尽量绽放想象的花絮,以兴趣为切入口,自然乐趣无穷。手上功夫不能缺,现代工具也不能不用。在课程设置中也鼓励用电脑完成作业,减轻重复性劳作。同时,给学生看大量的图片资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相互协作能力。因为现代的设计师没有协调共事的基本能力,是很难在这一行业中发展的。 
二阶段:理性分析,塑形推理和元素排列。 
通过第一阶段练习,学生对抽象已有感性认识,再从数理的角度作探寻。 
首先是单体塑造。凭感觉任意画一个形,由此推理延展为多个形态。把多个形态罗列出来后,选定一个最简洁、明了、视觉感强的形象作为基本形。然后把基本形放在各种骨骼中作规律性的重复、渐变、发射、旋涡状的练习。练习多为重复劳作,尽量通过电脑进行。不仅是构成关系,并希望能做一些效果。非规律性的基本练习,从制作手段上寻找趣味和机变,创造新的形式感。如用拓印手法完成的作业和手绘、电脑制作的视觉感受就大不一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思考方法上、制作过程上、材料选择上去不断地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并依靠独立的判断能力进行选择,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的进步。 
三阶段:通过意念转换,在平面上表现二维、三维或多维的空间,或运用特殊手段的组合进行创想。 
加强学生对构成可变性的深层表现。如“形”转“意”的联想到“意”解构而展形的过程。让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挑剔、反叛、异类的感受在作业中显现出来。搞绘画、做设计,能把头脑中的东西用艺术手法吐露出来,那才是畅快淋漓的感觉。 
信息时代,人的需求从“生存权”到“娱乐权”,为娱乐而设计将代替为物质满足而设计,也就是更注重思想和文化,平面构成基础教学的思路也得由此而转变。老套的训练方式,只会约束思维,让设计的灵性在襁褓中死去。练习过程中可鼓励用多元思维、多种表达、多项创新,让设计的奠基石更为牢固。 
“人类的理性能够使他自身认识到要客观地遵从和运用自然规律。从最深的层次上看,人类的任何探索和建树,都是超越人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到达造福于自身的客观世界的方法和途径”,用伊顿的这些话作本文的结尾。现代设计迫使基础教学改革,基础教学促进设计的发展,愿中国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走向DISINGIN CHINA(中国设计),我们翘首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巳著.吕清夫译.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2](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朱国勤译.设计与形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