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考与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考与改革

日期: 2010-10-2 12:45:58 浏览: 7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静

【摘 要】 针对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的思考,提出加强“实践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汇报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 教学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践性 教学改革
  
  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计算机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计算机文化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中等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实践技能,又要有专业知识。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学海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思考。
  1. 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t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为主,包含一些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学方式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师的课堂讲述结合学生上机完成实训练习。
  2. 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层次不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当他们进入中专以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软件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门课程,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就必须从最基础的讲起。学生计算机基础层次的不同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已操作时就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已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一旦题目变换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思考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应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加以探讨。
  3.1 注重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为了学习而学习是盲目的、枯燥的,且没有很大的成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正所谓“学,并快乐着”。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再如,在课堂练习中,当发现学生出现操作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点出和纠正,而要通过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印象才会最深刻,记忆才会最牢固。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时,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些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此时千万不要对学生大肆批评,令其失去学习兴趣。有效的做法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游戏感兴趣,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很快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这也不失为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设置任务,提高学习主动性
  所谓构造情境,设置悬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比如,在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教学中,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叫可以先将课程表、教室安排表、表格式个人简历等样本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带着目的去学习。反过来,教师以生动活泼、简洁明了、极具吸引力的“简单”任务布置作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调整教材顺序,开创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前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数制转换等,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几个星期的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计划上,可灵活安排,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刑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先行教学。又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资表”入手,通过讲解“工资表”的功能、应用方法,并上机操作运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插进行。
  4. 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深入的思考,我校采取以下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硬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以前那种“粉笔+黑板”的旧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很不适合。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完完全全表达操作过程是极其困难的,学生也不能完全明自和理解。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问题。这是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听得明自,才能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海网
  4.2 实验教学内容灵活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的思路。“精讲”是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是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实验课往往由理论课老师完成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上比较详细的步骤对文档、表格、演示文稿进行排版、编辑等简单、基础性的操作,大多数情况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即可。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在上机时,老师应该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既要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因此,我校打破传统观念,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情况、专业分布,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接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将具体操作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学生完成实验指导书的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也是操作重点所在;其二是由辅导教师另外设置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任务,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从而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这样不但照顾到了层次不同的学生,保护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做到了因材施教。
  4.3 组织技能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校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贺卡设计竞赛”,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5. 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对其教学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教师要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我国中专教育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 辽宁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0):168-169.
  [2] 林晓惠,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湖 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0(1):138-139.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