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开拓思维 勇于创新

开拓思维 勇于创新

日期: 2009-1-11 0:30:27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 娟

2000年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遵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介绍了从鸦片战争至国民革命失败的这一段历史,在旧版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试对此教科书的编写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加强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1. 教材在编写时,把时代精神渗透进历史陈述和诠释之中,尽量引入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成果,发掘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史实和人物个案来加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例如,《新思潮的萌发》这一节,在旧版教科书中,它只作为《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课中的一个小的问题来讲,而现在被扩充成了一节来讲,增加了一些史料和新的知识点,如,“林则徐援引《各国律例》,揭穿义律的谎言”之事;对“乾嘉学派”的诠释等;在《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对沈葆桢进一步的介绍和对洋务运动进行的新的评价等,在旧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的增加使学生能够更加完整、清晰地学习历史。

学海网
未来社会的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他既要具有缜密严谨、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又应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伦理道德、良好的思维品质等人文素质,新版教科书从“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加入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如秋瑾、左宝贵、徐锡麟等)、历史事件(如黄花岗起义、西姆拉会议等)的介绍,从而加强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2. 突出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设有一些文献资料专栏、对不同学术观点的介绍、材料解析题、阅读与思考,还有新增加的活动课等板块,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如在第63页,有一则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针对这段文字,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材料提出问题:(1)梁启超为何要倡导变法?(2)你对变法有何看法?(3)把变法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随后,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利用材料,进一步了解其内在意义,然后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作为依据去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最后在分析过程中提出新概念,作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提高了创新意识,尤其是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阅读和思考”这一栏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很大作用,如第150页有一段对关于“打土豪,减租减息”的材料进行提问,通过提问不断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教材还增加了活动课。在第113页的“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活动课中,教材给出了讨论题目、资料以及参考论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研究性课题活动。这一过程需要搜集资料,对已有的资料阅读、判断和运用,对史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就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 使用多种呈现手段,为教学方式的转换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传统的教科书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课文、注释、插图和习题。其中课文部分一般只有一种类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文叙述的是新知识内容,其结构主要由史实、概念、原理、结论等要素构成,连接这些要素的是历史学严谨的逻辑、高度的概括、系统化的叙述,因此旧教科书往往显得单调乏味,缺乏生趣。新版教材在每章的开始增设了引言,在学正文之前,先介绍本章国际、国内的背景和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基本线索,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基本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新版教科书中还出现了阅读课,即课文提供史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阅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课文形式,也开启了一种研究课文新类型的思路。课文中还增加了一些文献资料,不仅可以扩大阅读面,还能够帮助理解历史、激发思考、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除了文献资料外,还增加了许多地图、插图及表格的说明、注解等,它们不仅是帮助理解历史的工具,也是感知历史的桥梁。课后的习题,也有很多类型,譬如选择、问答、材料解析、制表、“阅读与思考”等,它们不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培养个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新的情景、活泼的题型让学生在充满兴趣之中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训练。

二、新版教科书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适用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知识在学术界早有定论,但随着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及研究材料的发现,这就决定了历史教科书知识的科学性也应是建立在开放模式中的,要能够及时吸纳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保持教科书的科学性,这一点在新版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课本第49页《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中引用了两则史料,它们在以前的教材中均未出现过;还有课本第50页上的《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用数字清晰直观地给学生展现了战争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对此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学海网

(二)可读性原则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大都是枯燥无味,不是对陈年旧事的叙述,就是过于高深的理论,专业化色彩较重,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新版教材为了能够使学生接受教科书中的知识,将学科专业知识加以变通,以便学生阅读。例如,简化过程和细节或突出事件的特点,而且文字简明、通俗、生动,形式多样,从而吸引学生。例如在1991年版的教材中,第114页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这样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而在新版教材中却写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的产生背景如下: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旧教材过于笼统,文字也很古板,而新教材中用“满布阴霾”“一声春雷”等形象的词语,生动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状况,而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阅读掌握。

(三)适用性原则

教科书的编写要适宜于教学实际的需要,新版教材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了以发展智能为主的任务上来,并且有了国际参与与国际竞争意识。文中编入了一些有关国际形势和国际交往的介绍,纵横交错,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中,中国史与世界史脱节的现象,如,第一章中的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将“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早期的资本输入”综合起来作为一节来讲,比旧教科书中分散到各个章节中去讲系统、明确得多,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许多有关国际形势的介绍。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注释的引用,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也便于他们理解相关内容。

三、新版教科书在体例结构、内容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 在体例结构上,新版教材更好地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古至今,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展现社会历史。书中总共分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和清朝的覆亡,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11个部分,突出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看了之后一目了然。在结构上,新版教材包括了正文、引言、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练习、附录等部分,较为完整,也具有层次性,正文和辅助课文部分搭配适宜,相得益彰,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展开,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文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多彩了。这表现在引用的材料、插图的增多,在插图中,像一些人物的照片、书籍或资料的书影,都比以前的课本清晰、真实。材料和插图的增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历史情境,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调动思想感情,加强理解记忆,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学习生动活泼的历史。还有一点就是题型的变换,多种题型的出现,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些观点性问题的增加,会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材仍欠缺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内容。翻开这本书仍然会觉得它是一本中国近代革命史。农民起义、政治斗争、资产阶级革命贯穿课本始终,有关文化的部分也只限于《新思潮的萌发》和《新文化运动》这两节。对于生活史的介绍,几乎只字未提,以政治、经济为主来编写教科书已经是一个惯例了,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来充实,单纯地讲解政治史,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没兴趣。据统计,英国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的内容,其中政治史占28%,社会史占36%,文化史占21%。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状况与社会风俗习惯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会使整个课本生机盎然。诸如加入“洋务运动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何变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据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今天的现状有何异同?”还有辛亥革命时期,“话剧”的诞生以及新式学堂的推广等等,这些与今天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内容过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文字资料和练习题,虽然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贴近历史、培养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内容过多,不可避免地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许有人认为有些资料可以选择阅读,但是它们毕竟出现在课本中,在考试的压力下,无形中也会变成必读内容。因此,精简一些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就是“活动课”数量太少,在新版教材中仅有一课,从而限制了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从高中生的心理角度来看,他们的身心发展接近成熟,不满足于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他们已经具有较为独立的思维,求知欲强,喜欢探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多设一些活动课适宜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是一本较完善的高中历史课本,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以往的教科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将新的教学理念蕴涵其中,体现了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并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3.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