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逆向思维 走向成功

逆向思维 走向成功

日期: 2008-9-14 19:03:04 浏览: 14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师智敏

我前几天在华农参加一个座谈会,听一个成功校友讲“只有逆水而上才能抓到大鱼”,感受很深。反观我的创业之路,无一不印证了这句话。的确,只有懂得运用逆向思维,才更容易脱颖而出,更容易走向成功。
第一次逆向思维:弃工从农
结果:填补咸宁高档水果空白
我自幼喜欢农业,一直梦想做一个农场主。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农村由于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而异常萧条,大家都对农业极度悲观。这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农业的信心: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机遇!1994年高考时我原本打算全部志愿都填报农业院校,但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当时在另一所高中教书的大姐逼我改第一志愿。迫于压力,我把第一志愿改成了自认为考不上的华中科技大学。但是由于高考发挥太好,我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在华工学习了大半年后,出于内心对农业的热爱,于1995年4月申请转入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
1998年毕业时,我的班主任老师推荐我到武汉的一个农业部门担任公务员,这在当时大家的观念中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公务员是铁饭碗啊!但是我婉言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我认为我的梦想是成为新时代的农场主,我必须为我的梦想做准备。
为了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我先后到了广东、武汉、四川等地水果基地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工作。2000年8月,我来到四川攀枝花市的一个枇杷示范基地,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静下心来,利用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逐渐摸索并解决了枇杷生产的多种技术难题,为公司带来了几十万元的效益。很快,我就成为公司技术上的专家,并升任公司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月收入涨到4000余元。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2002年初,我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投身咸宁水果事业。
为了解决品种实验基地的问题,我把家门口的9亩水稻改成了水果品种实验基地。我的积蓄有限,短缺的资金只能从全家人的口粮中省;没钱请劳力,从栽种、施肥到果树管理,所有环节都是夫妻两个人自己动手完成。
我的专业知识使我基本没走什么弯路,我陆续从全国引来20多个树种100多个品种。经过筛选我发现,艳光油桃、京春水蜜桃、丰水梨、东方明珠杨梅等十多个品种在咸宁优势突出。在我的精心管理下,引进的果树新品种长势喜人,第二年就有部分品种开始挂果。我的艳光油桃凭借硕大的个头、鲜艳的玫瑰红外观和沁人的芳香,赢得了极高的“回头率”,但更抢眼的是我的定价,别人的桃子一块钱一斤,我的油桃一块钱一个!这让人们记住了我和我的水果。
引种试验成功后,2003年我在桂花镇茅坪村建起了50亩示范园,2005年开始在咸安和嘉鱼陆续建成2000亩的区域核心示范基地,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我注册成立了咸安区天人园艺有限公司,2007年变更为湖北天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资产已经过千万元。
更加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通过努力,打破了咸宁不能生产高档水果的神话,填补了咸宁高档水果的空白。我初回家乡时,体会最深的是咸宁当地产的水果基本上只能由挑担的小贩贱卖,连当地的水果店都难觅踪影。当时不管是果农、销售商,还是政府的相关部门都认为咸宁多年来水果产业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咸宁不适宜发展水果,咸宁种不出优质水果。通过几年努力,我在品种、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从2006年开始,我种植的水果以高于其我同类水果3-10倍的价格,登上了家乐福、武商量贩、中百仓储等零售巨头的高档水果柜台,同时打入上海、广州、深圳等高端消费市场。在咸宁,我成了高档水果的代名词!

第二次逆向思维:挑战化学农业
结果:填补湖北有机果业空白
创业成功后,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有机农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世界农业》上了解到“有机水果”的概念,我敏锐地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污染的有机水果这类高档果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为了求证有机水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咸宁地区发展有机水果的可行性,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对咸宁市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地形、气候的潜心研究,我决定投身有机水果行业。
2004年底,我“有机水果”的概念刚一提出,立即在当地引发了争论。当时,有机水果在国内刚刚起步,栽培技术难度大,没有现成的技术成果和操作规程。多数人认为,在咸宁地区发展有机水果为时过早。我的老师,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蔡礼鸿也善意地提醒我:“连农业做得很好的台湾都还没有一亩有机水果,你这么大范围地搞有机水果的实验,技术和经济的风险都太大了!”。对此,我没有过多的争论,决心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的选择。
上天不负有心人。时任咸安区区长的袁善谋在了解到我的想法后,十分支持。2005年初春,在咸安区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横沟桥镇孙祠村租下425亩荒坡发展有机水果,种植了桃、李、杨梅、无花果等果树。为了研究和开发有机水果生产技术,2006年1月6日,我与华中农业大学签约成立了湖北省有机园艺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华中农业大学派8位专家教授做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并常年派研究生专门做有机水果项目研究。三年过去了,最初栽下的水蜜桃、李子、杨梅、无花果等9个品种的果树长势旺盛,今年开始首次挂果,我的有机水果面积也扩大到2000多亩。
2007年6月,我创办的横沟有机果园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成为湖北首家通过认证的有机果园,填补了湖北省有机水果产业空白。
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坚持要做有机水果时,我说:“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健康的农产品,只有健康的农产品才能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农业公司是为人类提供食品的公司,应该善待土地,以保护土壤和人类健康为己任”。

第三次逆向思维:保守有害,奉献有益
结果:建成咸宁新的农业支柱产业
“同行是冤家”,这句话是很多人在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成功后拒绝把自己的经验推广的最大的考虑,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家发展能赚钱,但一旦大家都来发展,自己就赚不到钱了。但是我认为,一个产业,有规模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才有长久的效益。而要有规模就必须是大家一起发展!因此,2004年底,我牵头成立咸安区果业协会,2007年又组建了咸宁市果业协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扶持周边乡亲种植果树上,为我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
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水果的技术水平,我坚持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别人,能体会到当老师的乐趣”。我充分享受着付出换来的快乐。和农民在一起久了,我逐渐掌握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技巧。在上百人的大型科技讲座上,我一般不讲技术问题,我强调的是发展安全和高效农业的观点;在小规模的讲座中,我会讲一点理论知识,把专业术语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讲,这样,果农们在看书看到专业术语后才能够理解;在园子里,我用熟练的方言,讲的是如何实际操作。
自2004年4开始为果农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几年来累计培训果农25000人次以上,带动咸宁地区几千农户发展有机果园。其中,咸安区发展2000余农户、赤壁市发展50余农户、崇阳县发展50余农户、通山县发展30余农户、通城县发展40余农户,带动发展高档果园3万余亩,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咸宁果农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果农师丛春,住桂花镇明星村。2002年从公司引种艳光油桃等品种,2007年共产出水果约40000斤,平均销售价格2.50元/斤以上,总收入10万多元,纯收入达8多万元。
果农陈志远,住官埠镇共升村。2003年建果园,2008年艳光油桃产量30000多斤,销售收入6万多元。
为了帮助农村有劳力而没有资金的农户发展果园,我作出规定,每年向村民赠送1万株优质果苗。在我有机果园的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得到了我赠送的果苗100—200株。横沟桥镇付桥村14组村民钱道松,年近70,一直靠种植水稻为生,对发展水果的积极性非常高。2007年初,我主动找我,送我650棵果苗,同时免费为我做技术指导,帮助我建造了13亩果园,丰产期果园收入将超过三万元。在这里,乡亲们都称我为科技致富引路人。
正是因为我的不懈努力,咸宁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宏伟计划,并且将水果产业列为咸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写进咸宁市“十一五计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