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日期: 2008-9-14 0:16:25 浏览: 17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威远县职教中心 王吉平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07年,锦涛书记在十{学}七{海}大报告中又重新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来认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状况及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作者根据近几年来对我县中等职业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选择了我县的2所公办职中及6所民办中职校(点)作为分析对象,面对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就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职业教育还存在招生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低、办学水平差异大以及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
一、现状
(一)办学规模扩展迟缓,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充分激发
以2006年为例,据统计,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11000人,其中约有5000人升入普通高中,约1500人进入职业学校,两者之比约为3:1,此外,尚有4000多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近几年是我国学龄人口高峰期,高峰过后我县职业教育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在对我县的调查中,初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升入普通高中,升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很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差悬殊。 目前,全县每年有几千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千名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和现实的人才需求很不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办学方向存在错位现象,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口升学成为许多职业中学办学的主要目的,更是相当数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
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职业中学都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支柱。如我县职业高中的多数优秀学生都动员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4年升学率高达80%;两所公办职高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只是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才依靠中级工资格去市场就业。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提高收益,所以不少学生仍然是抱着升大学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这种状况表现尤为突出。但是,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可喜的是,我省06、07年极大地调低了对口高职学生的升学率,全省平均升学率大约为20%-30%,端正了方向。我县近2年基本上把“高考+就业”变为了“就业+高考”。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
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3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近几年我县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大体持平,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同时,由于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办学的需要,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直接导致了我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我县职业学校的学费公办一般在2000元/年左右,占全县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三年大约需要支出10000~20000元。如果按照2003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2600多元计算,三年的机会成本近8000元;如果按照流动人口每年收入3400元计算,三年的机会成本大约10000元,直接支出与间接损失两项相加,三年之间投入高达23000~30000元。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庞大的教育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推动力。 好多人就说,我不读职校一样可去打工,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四)专业设置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我们在分析中发现,我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
纵观我县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呈现总体上数量不足,学历达标率偏低,素质不高的局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追求学历达标,忽视内在质量。以我县职教中心为例,近两年内,很少有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较大一部分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专业教师大多是转科而来,现学现“卖”。
课程实施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培养人才类型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以调查的我县职业高中为例,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2:1.8:1,实践课仅占总课时的20.0%。显而易见,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了理论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课成了理论课的补充,甚至许多学校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来上,学生的智能结构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学生对课程不太满意。
可喜的是,近两年我县多数教职工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培养学生实际和动手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职教中心还承担了市级课题《中职校专业技能培养改革与研究》,并从中获益良多。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对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多为“一般”,我国传统文化分析,学生家长选择“一般”更确切的是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质量不满的一种隐晦表达。多数家长在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就读的顺序是:重高、普高(3+2)、中专、职中。
(五)内部管理急待加强,管理素质参差不齐。
就我县而言,公办职校,管理层经过一定的培养,素质较好,但结构不合理,如梯次结构,年轻化等问题仍突出;民办中职校,个别管理较差,有个别学校领导层基本没经过培训提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升教职员工素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原因
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的真正建立,以及在就业、研究、规划方面的支持等。就内部层面而言,主要包括管理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敬业精神的培养,观念的改变等等,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构成了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
(一)有关方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相对较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政府功能发挥不足
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职业教育除受教育者本人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和企业。从投入角度讲,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就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而我国没有充分考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对职业教育成本较高的差值进行补偿,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创收来解决,使职业教育发展在多数时候都表现出相对弱势。同时对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普适性,使得职业教育的效益具有一定的外溢性,一些企业以学徒式培养的方式补充劳动力,缺乏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足够激励,使企业作为重要的受益方没有能够有效分担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二)产业结构发育不健全,对所需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低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吸纳能力低。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从社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对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由于技术要求低,几乎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因此,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显著降低。
(三)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软环境支持
虽然国家颁布了多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力,职业教育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如在企业用工时,就存在“就业陷阱”、“虚假订单”等失范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以“虚假订单”把学生骗去,却不按事先的承诺兑现待遇,或者在干满一年试用期后以种种理由把学生推辞。而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形成,许多出外务工的学生上当受骗后有冤无处申,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损失,也使职业学校对外边来的“订单”望而却步,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家长、学生与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信心。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者来说,来自政策和制度的一些不公平更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职业学校教师晋升职称比例偏低,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也远远不如普通学校教师,这使职业学校教师感到职业教育不受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
(四)面向市场办学,职业学校缺乏服务与支持
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与职业办学的盲目性,对就业市场信息不敏感与职业教育发展惯性、周期较长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这样一来,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另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出现过剩,造成了职业技术人才结构性不合理。
现在全国约1/3的省和大部分地市尚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学生就业也主要依靠民间组织或自我服务。由于体制分割,造成有的地方劳动部门只面向技工学校提供就业市场信息;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使得我县职业教育筹资和服务成本控制的困难难以解决,而且造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
三、对策
从政府功能的公共性出发,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提出应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核心,加大职业投入为保障,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点”,作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促进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确立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
希望政府部门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现代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中职生的重任,更要在产业结构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更新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
国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主体,职业教育投入要单独预算,并对职业发展作出规划,使职业教育投入有一个持续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应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券制度。发行职业教育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教育财政新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整合县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有利于调动职业教育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和提高办学质量。
(三)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国家应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会的作用,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会。职业技能资格具有严格的行业特点,由行业协会组织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行业标准,可以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专业与权威凭证。要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对职教的宏观调控力,以促进形成“信息透明,供求有序,质量优先,平等进入”的就业机制。政府应定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预测,使职业学校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保证职业学校有效获得就业市场信息,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形成
国家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生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校际优势职业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企业中潜在的职业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师资同享。同时,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引入市场运行机制,确立“谁投资办学,谁优先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行录取学生的体制,促进职业学校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五)迅速扩大教学规模,努力使职普比例达1:1
使职普比例达1:1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硬任务、硬指标。要采取多种方法,转变观念,迅速扩大招生规模,更好地利用目前我县的中职校资源,如“资中模式”,即在前期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把招生的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对各中职校加强管理,适时培训提高,奖惩逗硬,使我县的职教尽早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六)“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学校办学中,“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同时,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熟悉所在地生活情况,缩短适应企业所在地生活的周期。 如与川威集团、白塔集团、康达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的联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壮工业脊梁,建丘区强县”而贡献职教人的一份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