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注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日期: 2009/1/4 浏览: 1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杜为成
摘要:文章论述了地理教学应该摒弃死记硬背式的机械记忆和灌输方式,从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入手。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激发兴趣
当前的地理教学,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了知识的记忆,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是效率低下的教学方式,在现代的地理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引入情景 激发兴趣
地理教学要成功,引入是关键。
地理情景引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自然环境、资源热点、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形成爱学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用好地图和图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前苏联的波得罗夫斯基指出:“察看地图是所培养再造想像的特殊学校”。这充分说明图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智力、观察力等方面起到的第二语言的作用。对学生能力、思维力的培养是不可估量的,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养成会看、爱看地图的习惯。一幅地图蕴藏许多知识点,看图不能仅仅停留在经纬度位置、地形上,还要联想到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爱看地图的学生不仅能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还会对世界地理事物产生激情,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充实。
地图图像内涵丰富,不仅对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动思维和扩散思维,调动积极性,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雨中垂钓》、《啊!地球出汗了》这两幅漫画,因直观、寓意深刻,学习后,学生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更有切身感受,可以说漫画教学,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其味无穷,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看图、析图、绘图能力的培养,这是地理学科的美感教育、创新教育之所在。
(三)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二、地理教学注重培养两个能力
(一)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 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1.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这样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留美博士周南照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新的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教学的标准,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积极探索、合理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