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加强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论加强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日期: 2008-12-28 19:20:56 浏览: 1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冬玲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个宏观的但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人文教育必须放在现实时空和具体社会工作中理解和把握。培养警察人文精神,必须根植于警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与人文课程中渗透警察职业人文教育,并创设特色鲜明的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环境。 
       【关键词】职业人文教育;专业课程;通识课程 
  
        以往警察教育界在讨论人文教育时,往往把针对警察的人文教育等同于其他国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强调警察教育是国民教育,警察院校培养的不只是警察,更重要的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上述教育理念注重的是人文教育的宏观性而没有注意到其具体性。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学海网
从宏观的角度讲,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爱,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简单地说,就是把人作为人来对待,宏观层面的人文精神是抽象的。但是,人文精神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首先,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弘扬人性虽然是人文精神不变的基本规定,但人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人类在完满性方面的缺失不同,因而对人性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工作中。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人对人、人对自身生命、人对物的态度、情感,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共生活的扩张与私人空间的萎缩,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明确,社会工作成为连接人们社会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工作关系中。同时,在社会生活公共化过程中,工作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越来越信赖于他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在讨论人文精神时,应当从抽象走向具体,把人文精神放在现实时空和具体社会工作中理解和把握,才能使人文精神的提倡和践履有一个基本的参照。
        警察职业人文精神,指警察在履行其警察职责时应当具有的对工作对象的关注、关爱,把其工作对象——人——作为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者、犯罪嫌疑人。当代警察高等教育要培育的警察职业人文精神,必须根植于警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职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
        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警察职业人文教育
  从人文精神的形成特点来看,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不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主要的是一个修养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感悟,因而人文精神的形成难在践履,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专业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的践履过程。
  第一,任何专业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学习专业的目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意志等,而且关系到所学专业如何被适用于工作对象,因而,任何专业都离不开人文。尤其是公安工作中,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都是人,公安工作说到底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中双方所处的地位是不对称的,警察的行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处于主导地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冷、硬、横、推”等,刑讯逼供, 孙志刚事件,西安进城务工农民被违规扣留事件,四川少数民警冷漠执法致使一名三岁女孩饿死家中事件等等,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工作作风、职业道德问题,更反映出对人最起码的理解、关爱的缺失。同样,如果没有对人民真挚、浓烈的情感,就不会有任长霞、赵振金、金春明、许文友这些警察英雄写在百姓心头的丰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郑板桥的这首名作,道出了为政者为善政的核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正确、高尚的价值观,但其核心正是情感,相对于理智,情感对人行动的影响力更为深刻、久远, “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哪件事应该做,哪件事怎么个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感本身美丑并存,好恶互见,因此,必须对情感进行陶冶。
  第二,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职业人文内涵。在高等教育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文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人文学科来实施的,但是,“我们不能说一个文学家就肯定比一个物理学家更富有人文精神,事实上,爱因斯坦就比许多文史哲专家更富有人文精神”。[3]专业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宪法意义上的“人”的基本涵义是指自然人,而不论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嫌疑人也是人,应当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真正落实了这一原则,公安工作中因人而异的处罚方式和刑讯逼供就不会发生。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渗透职业人文精神,首先要结合实际,把实际工作中因缺乏人文精神而存在的问题、缺陷找准以后,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和纠正。如在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大量自由裁量权的不当使用问题,极少数民警以国家赋予的公权谋私利,徇私情,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但是也有少部分警察主观上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客观上却造成对行政执法相对人的不当伤害,使行政执法相对人对国家法律产生误解,背离了法治社会的基本宗旨。如对贫困农村中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情节轻微的人处以顶格罚款,造成相对人生活困难和对法律的误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法律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公安行政执法的目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法律创制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主体行为的规范,达到对社会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因此,警察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处理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选择对相对人损害较小的执法内容与执法方式。
学海网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渗透职业人文精神,对任课教师既是一个崇高的责任,也是一项严肃的要求。公安教学为了公安工作,贴近公安工作,教师要关注公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专业课讲深、讲透,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与养成;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提高。
  二、在人文通识课程中渗透警察职业人文教育
  警察高等院校开设有许多人文通识课程,如果把通识课中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的要求结合起来,人文精神就落在实处,落到了践履。在人文通识课中进行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联系职业实际。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人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的要求,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但学生习得的使用价值具有延迟性,不是当前立刻发挥作用,而是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当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把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时,不仅会产生紧迫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会自觉地进行个人内心世界的修养与调适。因此,教师要联系职业实际,明确学习意义。如许多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结合公安工作,从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明确《大学语文》的学习价值和意义。
  教师联系职业实际的讲解一定要全面、深入、透彻。如对陶渊明的归田问题,就要从正反两方面讲清,第一,从正面意义上讲,陶渊明的归田,是陶渊明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也是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一种否定。第二,陶渊明辞官归隐具有消极意义。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社会的危机,但他找不到、也没有上下求索地去找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和改变社会,他既无孔子为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也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陶渊明不可能成为黑暗社会的变革者。作为未来的人民警察,既要学习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又要有直面社会的勇气,改造社会的雄心,为国为民上下求索,不计个人得失。
  三、创设特色鲜明的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环境
  在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的警察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师生可以控制的教育过程,但人文精神不仅仅是教而得之,学而得之,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榜样的带动、习惯性的动作而将一种规则、要求或知识不知不觉地渗透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则是更有成效的不教而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警察职业人文教育又是一种环境教育,全员教育,这和我们过去提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致的,因此,要创设特色鲜明的警察职业人文教育环境。
  警察高校具有一般高等教育和公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在创建公安高校校园文化时,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又以特色建设为核心。因此,可以在形式上采用一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组织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都要贴近警察职业人文精神。如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请校内外专家作讲座,但讲座的内容一定要精心设计,要与警察工作相关。警察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反映在学生管理上,就是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并不要求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管严卡死,而是旨在养成学生们遵规守范的行为理念和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
  
【参考文献】
  [1]赵慧文.郑板桥诗词选析[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四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洪强强.人文教育要涵争议[J]. 教育评论,2001,(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