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初中理科教科书的特色
一、日本教科书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教材,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在日本各校有义务使用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各种教材,真正达到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维持并提高全国教育水平的目的。义务教育阶段各校使用的教科书中,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教科书约占90%。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无偿提供教科书,仅2002年就无偿提供418亿日元。
[1]1998年日本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各民间教科书出版社,根据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编写了新的教科书。一般而言,从教科书的编写到使用大约需要4年时间:第一年(4月到次年3月,下同),由教科书出版社进行编写;第二年,由文部科学省进行审定;第三年,由主管市町村教育委员会选择,再由出版社按照需求发行;第四年,交付学生使用。另外,出版社每四年有一次修订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教科书的机会,根据情况还可以进行大修订。[2]
二、现初中理科教科书的内容构成与特色
(一)审定合格的初中理科教科书
目前在日本的初中普遍使用的理科教科书是2001年通过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共有5套。这些教科书分为第一领域上、下和第二领域上、下共4册,其中各领域的上册为初中一、二年级用书,下册为初中二、三年级用书。表1是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初中理科教科书(2001审定,2002年出版)的概况。
表1 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初中理科教科书①
书名,出版社 | 合计页数 | 作者简介 |
新科学,东京书籍 | 486(O:248,T:238) | 三浦登等44名 (U:27,S:14,I:3) |
中学校理科,大日本图书 | 484(O:240,T:244) | 户田盛和等48名 (U:30,S:14,I:4) |
中学校理科,学校图书 | 454(O:214,T:240) | 霜田光一等27名 (U:20,S:5,I:2) |
中学理科,教育出版 | 440(O:212,T:228) | 细矢治夫等28名 (U:14,S:10,I:4) |
理科,启林馆 | 466(O:222,T:244) | 竹内敬人等40名 |
说明:O为第一领域,T为第二领域;U为大学教授、副教授等,S为中学校长、教师等,I为研究所人员等。
日本教科书编写与出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为此,教科书出版社广招各方面的专家努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科书。如表1所示,编写人员以大学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与研究人员为辅。他们当中既有自然科学家,又有理科教育理论家或实践家。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们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编写出独具风格的更适合教师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理科教科书。
表1的5套教科书中,2002年东京书籍(约40%)、大日本图书(约30%)、启林馆(约22%)的销量较大,其他两家的销量相对较少。[3]下面以销量较大的东京书籍、大日本图书与较具有特色的学校图书出版的教科书为例,探讨初中理科教科书的内容构成及特征。
(二)教科书内容
表2是东京书籍、大日本图书及学校图书出版的理科教科书第一领域目录。理科教科书第一领域基本上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要求与理念交替排列了物理学与化学的内容。即首先学习光与声音等通过感觉能够直接体验的现象,然后通过学习电流、运动的现象等发现与考察自然规律性,最后学习能量、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综合的科学观。在这一方面,所有出版社都达成了共识。
尽管《学习指导要领》在教学内容方面约束和限制了各个出版社的多样性,但在教学内容的量及排列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1.教科书中各章的内容(页数)所占比例不同。比如,东京图书的第3章、第7章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大日本图书的第3章、第7章所占的比例较小。
表2 初中理科教科书第一领域目录②
东京书籍 | 大日本图书 | 学校图书 |
1. 周围的现象(36) ?光的世界 2. 周围的物质(46) | 1. 光、声音及力的世界(36) 2. 物质的形态(46) | 1. 周围的现象(35)[18+6] 2. 周围的物质(43)[21+5] |
3. 电流(41) 4. 化学变化与原子、分子(32) 5. 运动与力(18) 6. 能量(21) | 3. 电流及其利用(31) 4. 化学变化与分子、原子(34) 5. 运动与能量(22) 6. 物质与化学反应的利用(22) | 3. 电流及其作用(35)[21+6] 4. 原子、分子与化学变化(31)[18+5] 5. 运动与能量(23)[13+3] 6. 化学变化与能量(23)[9+2] |
7. 科学技术与人类(28) | 7. 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10) | 7. 科学进步与我们的未来(20)[13+2] |
说明:()内的数字为页数;[ ]内的数字为(参考)教学课时,+后面的数字为学校自由安排的教学时间(约占总教学时间的19%)。
2.通过各章、节的标题可以看出其着重点上也有细微差别。以第4章标题为例,学校图书较强调原子、分子,而且在原子和分子的排列顺序上东京图书与大日本图书不同。另外以第1章第1节的标题为例,东京书籍较重视光的世界,大日本图书较重视光的性质,而学校图书较重视光的作用。
3.同一章内各节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以第2章为例,有的先讲气体的性质后讲水溶液的性质,而有的先讲水溶液的性质再讲气体的性质。
第二领域教科书之间也体现了上述第一领域教科书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理科教科书第二领域交替排列了生物学与地学的内容,且生物学与地学内容各占一半。下面仅列学校图书的目录,概观理科教科书第二领域的内容。[4](61-68)
1.植物们的世界(39)[24+5]
?发现吧
?植物生存的机制
?种子植物的伙伴
2.变动的大地(37)[21+5]
?地层说古代的样子
?火山的活动与火成岩
?晃动的大地──地震
3.动物们的世界(40)[24+5]
?行动的机制
?维持生命的机制
?脊椎动物的伙伴
4.天气及其变化(30)[21+5]
?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天气
?空气的流动与天气
?预测天气吧
5.生物的细胞与生殖(19)[10+2]
?生命与细胞
?生物繁衍后代
6.地球与太阳系(35)[15+2]
?在地球看到的天体的运动
?太阳系的伙伴们
7.与地球共存(24)[13+2]
?循环的大自然
?自然与人类(选学)
初中理科教科书除了最后一章,其他各章内容基本上保持了学科体系。另外,教科书在形式上划分第一领域与第二领域,但是通过交替教学可以达到包括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大拼盘(综合)效果。比如,学校图书出版社推出A、B两套使用方案供学校选用。使用A方案者可以先教第二领域的第1章→第一领域的第1章→第二领域的第2章,以此类推。[5]这样一来,初中理科教育中可以更有效地实施植物与动物的观察、饲养、栽培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科书版面的编排特点
各出版社为了编排学生愿意阅读并能理解的教科书,设计了各种醒目的符号与附属栏目,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尽管这三种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可以认为教材由以下几项内容组成。
问题提示:问题提示、说说看、想一想等。
学习活动:观察、观测、实验、实习、基本操作,注意等。
知识理解:基本用语、概念的记述,确认问题,学习的整理,学习的确认。
参考资料:彩色图片,科学之窗,(卷首、卷尾)资料。
表3 教材版面设计概况③
出版社 版面设计 | 大日本图书 | 东京书籍 | 学校图书 | |||
一 | 二 | 一 | 二 | 一 | 二 | |
问题提示 | 39 | 26 | 67 | 57 | 42 | 30 |
说说看 | 17 | 10 | | | 32 | 17 |
想一想 | 11 | 18 | | | 21 | 16 |
实验 | 34 | 6 | 42 | 8 | 32 | 7 |
观察 | 1 | 12 | | 15 | | 19 |
观测 | | 1 | | 1 | | |
实习 | | 3 | | 4 | | 3 |
基本操作 | 10 | 4 | 7 | 1 | 7 | 3 |
注意 | 23 | 10 | 31 | 9 | 27 | 13 |
确认 | 36 | 24 | 15 | 3 | 21 | 16 |
挑战 | 38 | 29 | 22 | 14 | 24 | 23 |
自由研究 | 16 | 16 | 22 | 15 | 24 | 21 |
科学之窗 | 19 | 14 | 26 | 14 | 25 | 26 |
资料(页数) | 2 | 21 | 34 | 29 | 14 | 14 |
图 | 220 | 168 | 165 | 144 | 97 | 137 |
说明:一为第一领域,二为第二领域。图的个数是教科书中标有图号的图的合计数,并不是所有图的合计数(各出版社标号标准不同)。
(四)教科书的编写特色[4-8]
各出版社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提高主动学习的热情
(1)卷首、卷尾的资料:使用宇宙飞行员的致词、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科学史、能量变化图、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材料、资源的回收利用等内容,使学生对理科教育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兴趣。以大日本图书为例,卷首、卷尾的页数约占教科书的13%。
(2)各单元的引入:提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象,并设置“调查吧”“想一想”及“做做看”等以学生为主体动手动脑展开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展开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关心及问题意识。
(3)精致的彩照:多采用扣人心弦的相片、电镜照片、生动的插图及计算机坐标图等能够感受自然科学美的相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材料对科学产生兴趣。
(4)人物:整个教科书中采用统一的登场人物等,使学生具有亲近感。
(5)减少计算内容:提高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
2.明确学习课题与学习阶段
翻开教科书就知道目前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处在哪个学习阶段。
(1)采用疑问体:各章节的引入部分设置若干疑问句,使学生能够预测“学习的过程”。
(2)字体多样化:单元的展开中用符号与黑体字表示各学习阶段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展开学习时能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3)讨论情境:用“互相说说看”“调查吧”等栏目表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重新确认学习目的。
(4)焦点放大:插图中经常使用放大图片突出重点,以便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观察的焦点更明确。
3.重视探究活动
(1)案例提示:介绍到野外进行探究活动或进行课题研究的案例,使学生掌握探究过程和方法。
(2)目的明确:各章节的开头或实验之前安排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的场面,比如从有趣的事物现象中提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及预测结果的情境等,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观察与实验的目的。另外,设计版面时注意分开(不放在同一个页面)观察、实验与其结果。
(3)重视基本操作:设置“基本操作”的内容,使学生彻底掌握观察、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充实记述实验器具、坐标图等的基本操作。有的(东京书籍)在底封面标记基本操作的页数,以便快速检索其页数。
(4)注意安全:设置醒目的“注意”符号,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成功的技巧。
(5)重视总结:学习内容中适当配置实施观察、实验、解释结果、发现规律性、总结及发表等学习活动案例,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并亲自发现规律性。有的实验设两个课题,供学生选用。
(6)明示资料来源:在地层、地震、标本、气象等图中明确记载日期、地点及比例尺等,并在卷尾记载提供插图、相片、资料的单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载方法及养成科学地引用资料的态度。
4.重视基础、基本的知识
首先,尽量避免了百科全书式地罗列学习项目的做法,以基本概念为学习的主线,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详细解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天气及其变化》的内容中,对大气压概念下的定义是:因为地球被大气层包围,所以地表层受空气重量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大气压。用简短的几句话勾勒出大气压与空气重量的因果关系。读到上述说明,不免让我回忆起往事。记得1984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地球平均大气压与地球(假设成圆形)半径,求地球表面的空气重量。显然,大气压乘地球表面积就可以算出空气的重量。可惜的是当年参加高考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算对。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并不真正理解大气压的概念。
其次,选择教材时特别注意选用能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概念的教材。例如,不少初中生对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错误概念。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流、电压概念,三种教科书中均采用学生熟知的水流模型与瀑布模型等增强视觉效果的教材。在模型中,把小灯泡看作水车,把电流看作河水的流动,把电压看作从瀑布上落下的水势。那么,在一个瀑布(电源的电压相同)的中间与最底部各放一个水车(小灯泡)时,水的落差就分成两个部分,水车旋转的势力也就变弱(小灯泡的电压变小,变暗),反之,同一个瀑布的最底部并列排放两个水车(小灯泡)时,两个水车是分别受到原来的瀑布的落差(小灯泡的电压不变,亮度不变)。
再次,为了使学生确实掌握学习内容,不仅常设“想想看”栏目进行小结,而且各章尾设有“学习内容的整理”与“学习的确认”,总结基本用语、概念及科学思考方法等。
5.重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学习内容的开头多采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现象的内容,同时利用“科学之窗”等栏目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为了使各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观察与实验,不但提示多种方法供学校选用,而且尽量采用身边易于得到的材料。例如,醋、糖、食盐、碳酸饮料、洗涤剂、胃肠药、漂白剂、装牛奶的纸盒子、碳酸饮料瓶等,都被当作教材使用。教科书中用这些材料制造简单的实验器具进行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比如,用装牛奶的纸盒子、放大镜、手电筒制作简易照相机或幻灯机,用塑料碳酸饮料瓶、气筒等制造“水火箭”,等等。
6.重视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
生物学中使用金鱼等进行观察、实验时,指引学生不给生命添加多余的负担,使学生养成生物相互依存的态度。另外,教科书中明确标注所用的纸是再生纸,慎重处理实验后的废液,到野外进行观察、实习时提醒学生观察完毕后保持原状,等等,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态度。
7.内容程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除了基础、基本内容外,适当设置“拓展性学习的内容”,如“科学之窗”“做做看”及卷尾的“自由研究”等,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科学之窗”中采用关于科学史、环境问题及电脑利用等内容,使学生综合地、多方面地掌握知识。加上“自由研究”中列出容易制定全年指导计划的课题,供那些在“选择学科教学时间”中选修理科的学生使用。
不过,教科书的基本特性是供所有学生共同使用。因此,遵守不给大部分学生添加过重负担的原则,选择“拓展性学习内容”时特别关注了符合学生普遍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
8.有效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
根据需要设置有效利用计算机的活动:实验的自动测量、数据处理、观测生物的分类、天体的模拟及信息收集等。
9.精选内容
充分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及学习指导计划的基础上再进行教科书内容的精选。使学校用总教学时间的80%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剩余时间供学校灵活支配,让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
10.其他
教科书中用学生的语气提出问题,并不强加概念。全书实现彩色化,用接近于现实的色彩再现身边物体与物质等事物(例如,因指示剂等引起的颜色变化)唤起学生的兴趣与关心。
三、对中国理科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总之,日本的理科教科书是很多理科教育专家长时间苦心研究的结晶,用较少的版面忠实地反映了理科教育改革的精神,综合考虑了理科教育的各种理念。日本理科教科书的以下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明确教科书的使用对象。使用教科书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编写教科书时特别注重了以学生视角选择和排列教材,编写出学生愿意读、能理解的教科书,使学生养成好奇心及主动学习的态度。
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新的理科教科书特别重视把探究过程贯穿在整个版面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实验,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地思考、调查的能力和态度。
重视基础、基本。精选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条件下,牢固地掌握基础基本的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及环境教育等内容。
[谢词]在此感谢日本学校图书株式会社提供该公司出版初中理科教科书及教师用指导书。
① 表1是笔者统计各出版社初中理科教科书上的页码和作者简介而编制。
② 表2是笔者参考文献[8][9][10]所示初中理科教科书(东京书籍、大日本图书、学校图书)的目录和文献[4]69—70页编制。
③ 表3是笔者分类统计文献[8][9][10]所示初中理科教科书(东京书籍、大日本图书、学校图书,共12册)的整个版面内容制定的。
参考文献:
[1]教科书无偿给与の实施状况,http://www.kagoshima-shoseki.co.jp/kh07_kyok asho/shikumi/jissijyoukyou.htm.
[2]教科书制度の概要(平成15年5月)(抄),http://www.mext.go.jp/a-menu/shotou/kyoukasyo/index.htm.
[3]新课程の中学校教科书???k状况—文科省[J].内外教育,20011120.
[4]学校图书.中学校理科2分野上教师用指导书[M].东京:学校图书,2002.
[5]新レい科学(改订のポイント),http://ten.tokyo-shoseki.co.jp/text2002/cyu/cyu-rika/cyurikaindex.htm(东京书籍のホ??ムぺ??ジ).
[6]三浦登,等.新レい科学[M](1分野上、下,2分野上、下).东京:东京书籍,2002.
[7]户田盛和,等.中学校理科[M](1分野上、下,2分野上、下).东京:大日本图书,2002.
[8]霜田光一,等.中学校理科[M](1分野上、下,2分野上、下).东京:学校图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