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日期: 2008-12-28 18:33:00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唐亚豪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着重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培养方式等方面实行变革与创新,并根据其办学形式多样化、与普教的有机融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建立来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与创新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背景

    背景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加依赖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重要资源,人力资本的开发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海网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是人类技术进步的载体,但人力资本更具能动性。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源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只能靠增加投入,这时即使有高增长率也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当技术得到进步时,同量的投入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出,从而经济能力与效率将同步改善。而人力资本既是技术进步的发动者,又是新技术的载体与传媒,通过它的作用将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效率全面改善。据国外有关机构测算,教育带来的劳动者的知识增长与智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高达52%,而传统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占5%。因此,人力资本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背景之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重要的一翼。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地区、国家为所有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正努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迈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高等教育发展有一个重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教育类型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两翼。当普通高教处于有限发展或相对饱和状态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更多地落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肩上。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进程看,也主要是通过建立独立于传统普通大学系统之外的“第二种高等教育”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来实现大众化的。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背景之三:国外职教争相改革。

各国职业教育争相改革,职教发展的基本战略不断调整,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出新的命题。《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赋予俄罗斯职业教育全新的概念、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俄罗斯把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工作置于职教系统工作的首位,已推出 30多种主要职业的国家标准。1994年,德国教育部与科学部也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五项重点措施:①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②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传统教育的新形式;③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④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融性与互补性;⑤提高青年人职业教育的比例。90年代,世界银行以世界职教实践的经验教训为基础,提出了全新的职教发展战略:职教主要职能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满足需要,适应于经济发展”;职教的主要办学模式,由原来的“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变为“企业为本的职业培训”;职教与普教的关系由原来的“替代”变为“互补”,提出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核心

    1、培训目标:变“岗位实用型人才为“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80年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的大规模急需,技术人才奇缺,加上企业人才需求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因此,几乎是全

 部的职业教育,包括几种不同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岗位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技术型劳动市场供不应求的特定发展时期,“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在一些企业的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单一职能岗位向综合职能岗位的转变,简单工种向复合工种的发展,过去那种瞄准“岗位需要”的“岗位实用型人才”,由于知识面和专业训练过分狭窄,已不能适应未来相关职业或岗位群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一般由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伦理三个子目标构成。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科技综合素养等。、职业知识结构的优化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等特点。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社会职业所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其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这需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或独创性的能力,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受教育者的本质力量。职业伦理属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表现为某一职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态度,它包括责任感、自尊、自我管理、合作精神、社会道德等个性品质。

    2.课程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人格本位”

    知识本位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同时注意通过一定的活动课程培养职业技能,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固有的高度实践性的特点,因而知识本位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确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我们确立“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式是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的一种职教课程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或职业群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和量化,然后进行课程组合。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最终都将归于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特别是极富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能力要成为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所以,能力本位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的本质特点。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1)时间系统(培养创造能力的时间条件);(2)知识系统(培养创造能力的牢靠基础);(3)思维系统(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要素);(4)实践系统(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源泉);(5)动力系统(培养创造能力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国外职教正是通过这“五大系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吸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上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前苏联开设的“职业创造”课程,日本职教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等,都属于培养能力的有关探索和实验。

   虽然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明显优于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但这一课程需要向受教育者个体人格的目标拓展。于是世界职教界便出现了“人格本位”的概念。人格本位可视为职业课程目标中一个宽泛的概念。它除涵盖能力本位的内容外,更多的是指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精神范畴。

   

学海网
根据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课程体系,要着重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职业性课程与非职业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注重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同时,根据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特点,还要不断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成就的含量,充实学科前沿基本内容和发展态势,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专业结构:变“普通高教专业模式”为“高职专业特色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虽力求形成自身的特点,但仍然未能摆脱普通高教专业模式的影响,以学科本位设置专业,过分讲究系统的完整性,知识分割过细,知识面过窄,影响了学十的职业适应能力。因此,改革原有专业结构,建立新的专业体系,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促进新学科或学科新生长点的产生。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从总体上保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同时,要真正突破以学科本位设置专业的传统,根据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不断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现代科技知识的交叉渗透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要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方向要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重点考虑我国将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关系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六大技术领域的需要;二是重点考虑作为我国支柱产业农业的实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与发展。专业改革的大趋势,在考虑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上,要符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

    4、培养方式:变“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模式”

    实践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实践一般是采用“理论—实践”阶段性、序列性模式,理论和实践未能构成有机的整体,处于分割状态。实践导向模式是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知道,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而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实践导向模式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它通过实践导向,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传递现代教学内容。

实践导向强调学习是一种在行动中理解的行为。通过实践性教学导向,保证学生一旦得到新传授的信息时就能与所得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应用来学习新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实践导向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在于: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②在学习任务和目的明确的前提下,以实践性教学为载体,弓I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具有针对性强、学习效率高的特点;③具有知识整合特点,教学过程中不讲究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能力;④实践性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⑤在实践导向模式中,教师处于“导师”地位,优秀的“导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技能。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

    1.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体制和结构应该而且必须发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建立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方面,要逐步建立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初、中、高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在横向方面,要建立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中心,满足地方高等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培训网络。三是走合作教育之路,积极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兴办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走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道路,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目前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少、效益低下的情况,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实行办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学效益。

    2.职教与普教的融合

    职教、普教的融合包含“小融合”与“大融合”两个概念。“小融合”是指职业教育内部职教课程与普教课程的一体化。如果说中学阶段学生在职业志愿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多变特征,使职教与普教课程体系上的一体化问题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那么,当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个性发展需要与职业需要就会在教育过程中趋于统一,并落实在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课程上,使职教、普教课程的一体化得以实现。英国在义务教育之后推出一种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CNVO)”课程。采用单元课程与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通过这种中介性课程相互过渡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普教与职教课程一体化上的一大技术难题,代表了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大融合”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职教与普教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除体现在学制上的相通外,更多的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渗透与互补,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在普通学校适当开设职教课程,为学生顺利地走向劳务市场作准备;在职业学校课程中适当增加普教内容比重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它旨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职业学校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企业教育侧重于职业岗位培训。

    3.终身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与教育社会或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社会的知识化与知识的不断丰实和快速更新,使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和个体的强烈需要。对社会来说,只有实施终身教育,才能使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不至于老化、过时;对个人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超越,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发展。因此,终身教育将成为整个教育的主导思想。终身教育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当人们把职业的更换与失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常态,把职业中新知识、新技术含量增加与变化加剧看作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常态时.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思想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学习化社会中,职业教育运行的中心不是学校,也不是企业,而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职业人格。因此,只要职业教育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按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改革,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必然成为大有作为的终身教育。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