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的几点看法

高职教育的几点看法

日期: 2009-1-12 7:31:00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 瑶

  【摘要】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对现今的高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授课,以及现今正轰轰烈烈开展的工学结合的实施和推广。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发展迅速。做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实践工作,对高职教育也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学海网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高职教育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教育系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并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逐步规范化,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次发布相关高职教育的纲要、通知等,凸现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今年召开的十七大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这些政策性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心之大,力度之深,范围之广,也能从中发现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素质、高规格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如全国闻名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纷纷效仿深职院模式发展和推进,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黄金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和缺陷,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从中发现、探讨和解决。
  二、高职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一)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上岗工作作铺垫与准备的。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但专业课程在设置与内容上,应当以什么为基准呢?
  1. 以行业为基准,以需求为核心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具有很强的社会需求性,并常与当地的支柱产业相结合,做到产学结合。但由于行业中各个企业的标准不一,同一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看法与观点也各不相同,常常会左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展和设置。如工科专业,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学校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工艺等的培养与训练上,以培养生产线技术工人为主;而另外的企业负责人则认为,设计、思维是中心,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遮目,应当将专业课视为学生今后工作的基础,尽量涵盖其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或将专业设置为几个不同的工作方向进行培养,尽量做到面广,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发展,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至于专业精通程度则取决于学生的个人要求和工作经验。
  2.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应更加丰富多彩。高职学生一般对实践内容较感兴趣,对理论内容不太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和特点,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应当适时变化,因此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其更贴合学生今后将要面对的实际工作环节。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将整个专业课程拆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需要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讲授、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教育部对当前高职教育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主要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作能力,其实施形式有以下几种:暑期实践,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其中,生产性实训被认为是现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新体现,也是凸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形式。
  生产性实训目前常用的方式为:学校提供场地,降低租金,吸引相关企业将生产流水线搬到校内。企业在生产同时,要接纳学校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践、顶岗实习、实际生产的场所。对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降低,场地成本降低;对学校而言,能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水平吸引到学校,学生又能得到参加实际生产、工作的机会,学校和企业还能共同制定生产标准,推动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

学海网
  生产性实训一般实施两个学期加暑假两个月,将近3个学期。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大力推动工学结合,其初衷是极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参加工作时,即能马上适应接手的工作。
  在目前高职院校轰轰烈烈的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推进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凸显了一个方向性问题?D?D我们高职院校到底是要培养熟练工还是高技能人才?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高职研究人员会说,当然是高技能人才。但在现今大家轰轰烈烈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很多院校渐渐的偏离了方向,又从高职往技校、培训班的方向发展,学生一批一批的被作为熟练工来培养。如,工科专业,学生下车间参加长时间的仅需要普工即可完成的繁重体力劳动,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如此的周而复始,会陷入一个怪圈,学生兴高采烈的去工学结合,到最后,却没有几个人会选择毕业后从事这样的工作。
  任何高技能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如,设计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工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阅历等;工程师必须对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了如指掌,等等。由此可见实践工作对于高技能人才很重要。但我们现在似乎偏离了这个方向。
  在高职院校的工作过程中, 工学结合可以被理解为:工学结合没有错,它的初衷是好,本质也是好,但是,是不是大家现在对他的理解有些错误呢?工学结合是形式,是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而进行和推广的,我们的学生参加工学结合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生产,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而不是为了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毕业后从事现在只需要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农民工所从事的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
  对于工学结合,必须大力推行,大力推广,使工学结合能为高职教育服务,提升高职教育的含金量,为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操作及定位上都要体现高职的根本和关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培养。
  1.  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师资的提高是促进工学结合的关键。工学结合,最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工作经历。教师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使其在授课过程中能游刃有余,列举丰富的案例,丰富课堂知识,同时能在工学结合的具体实践中,将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一一解决,并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引领学生走在行业尖端,使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企业工作,还能把一些先进、正规、积极的技术带到企业,从而以点到面,逐渐辐射,从而能带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社会意义——让社会前进,引领行业、社会,促进行业、社会发展。
  2. 工学结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工学结合不宜过早开展。因为高职学生刚进校的时候,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大学梦的,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憧憬着未来的工作。而过早的工学结合,往往会击碎他们的大学梦,使他们以为自己读了3年大学,原来是去当工人、服务员,既然是这样,何必读大学?!因此工学结合的开展不宜过早,应在大二后半期开展比较合适。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刚开始可能和现在的普工相同,但他们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2)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与目的,应采用不同的工学结合方式。工学结合对于理工类专业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其积极作用相当大,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对文科类专业而言,作用相对较小,有的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可能成本高而收效甚微。如设计类专业,要培养设计师,开展工学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工艺知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设计产品更贴合实际,符合使用者需求。而语言类文科专业,是不是就一定要将学生推向翻译社、外语角呢?对此,我持怀疑态度。类似这种实践操作性不强的专业,或者是偏理论性的专业,难道就一定要硬性推行工学结合?推行工学结合,会不会出现,学校方花了大价钱,学生做了廉价劳动力,但是学生收获甚少。还不如直接在课堂上多引入此类相关实践,在丰富课堂的同时,使学生能同时学习到理论和实践知识。
  因此工学结合的推进、推广也要视不同专业而言,针对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其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是全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科技、教育动力。在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高职的蓬勃发展必将为中国经济腾飞添砖加瓦。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很多问题和难题,有待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积极解决,从而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以上仅是我个人通过短暂的工作提出的对高职教育的几点看法。

【参考文献】
  [1]裴建平.  有关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J].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
  [2]张传军,崔承琦.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2).
  [3]任爱珍,刘荣才.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建构 [J].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