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日期: 2008-12-28 17:30:49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余祖光 李术蕊

职业院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职业院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面,先进的职业院校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在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与普通学校文化不同的发展走向,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拟从反映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几个新动向。

 

    一、贴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

学海网
职业教育的早期形态是生产、培训一体化的学徒制,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与生产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加深刻。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具有教育的一般理念和目标,另一方面则融合了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日益突出。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设施、评价标准等方面,而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办学已成为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

    (一)办学思想、模式和机制的就业导向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观念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以就业为导向,集中表现为面向市场经营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学校通过走向市场、了解企业需求找到了自身差距,继而开展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逐步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服务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思路,以“订单培养”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使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特别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大工程的实施,大大缩短了职业学校与劳动世界的距离。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和行为文化的变革,还体现在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扩展的认识和对培养方式的创新上。职业学校有意识地采取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多样、灵活的就业方式,开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文化,在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为学校组织和课程的创新。目前,多数职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并配有负责市场调研和就业服务的专职教师,还开设有职业指导课程。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不少学校还利用多种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也成为了职业指导的有效形式,特别是以优秀毕业生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真正使正确的择业观、创业思想不仅入耳,而且人脑、人心。另外,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也是职业学校文化以就业为导向趋势的生动体现。

就业为导向的文化引导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加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但最根本的作用还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并逐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职业学校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将“以就业为导向”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努力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这也是职业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贴近岗位,突显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趋势

    职业学校教育是职业定向培养教育,其办学目标就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相关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通过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即可基本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也逐渐成为职业学校文化的鲜明标志。

    (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文化不是封闭型的文化,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表现在行为文化层面,许多学校注重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在物质文化层面,有的学校在校内创设了一定的实习、实践环境,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舞台。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当今职业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职业素养的熏陶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这就离不开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已成为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的新趋势。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许多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没有停留在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园林营造上,而是突出与学校主体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的构建。通常的做法是:在校园环境、不同专业的教室、专业区域、实训处等地,有意识地烘托专业文化的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性格的培养。如,成都铁路卫生学校通过为毕业生举行大型的传光授帽仪式,在“天使之歌”的歌声中,诵读“医学生誓词”、“日内瓦宣言”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职业的崇高和神圣,培养学生人道、博爱、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在行为文化层面,很多职业学校还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性格的培养。

 

    三、贴近企业,产教结合的趋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明显区别在于教育和生产的直接联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企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技能供给”,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技术的“动力源泉”。产教结合已成为沟通企业与学校、工作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桥梁。随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深入发展,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已逐步形成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与物资交流四大平台,学校文化也呈现出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新动向。

    (一)企业文化进校园

    1.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表现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一般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在此过程中,职业学校还要依据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职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将学校文化建设课堂建在车间、建在厂房、建在田间地头,使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视野不断拓展。

    2.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职校校园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有的学校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学校建筑,如江苏省张家港职业中心校,实训车间取名“佳能楼”,计算机中心命名为“联想楼”,男生宿舍叫“国泰楼”,女生宿舍叫“华芳楼”,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学海网
 3.在行为文化建设上,职业学校在学生道德教育上也不只是局限于《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他们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内容,强化了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企业看重的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这正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文化,是学校在平时的文化建设中,注意强化对学生的诚信、守纪、团结等企业员工必备的品行教育的结果。同时,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师生深入企业

    职业学校师生直接深入企业中生活、学习、顶岗实践,不只是学到新技术,练就过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对职业学校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还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上。如浙江省诸暨市轻工技校采用教师“赶下厂”的方式,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要求每位教师要“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每周下厂一天”,在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方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产教结合把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两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也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合格社会人——优秀企业人”的角色转化。

 

    四、贴近百姓,以人为本的平民化趋势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继续的平民教育”。黄炎培先生也认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于大多数平民身上,职业教育无有是处。”在本质上,职业教育应是一种平民化的教育,这主要基于两点:其一,职业教育定位的平民化,因为人人都有就业的权利,人人都有可从事的职业,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其二,职业教育对象的平民化,因为不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公民都有发展的可能,教育的功能将是培养而不是淘汰,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取向,即鼓励人们去追求所谓的高贵的“白领”职业,蔑视所谓的低贱的“蓝领”、“灰领”工作。为了迎合受众群体的期望值,许多职业学校也曾一度在职业定位上盲目攀高,以“精英化”自诩,导致职业教育生存空间狭窄,而社会上技术工人却严重缺乏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日趋成熟,职业学校对自身平民化定位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职业学校文化上,以人为本的平民化趋势日益突显,表现为:

    (一)舍“精英化”、取“平民化”的职业定位

    在精神文化层面,职业学校已逐步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大教育观中,找到了职业学校的落脚点,将帮助学生塑造“终身学习型”品格,掌握一技之长后立足社会、服务企业、贡献国家的学习理念,确立为学校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重新得到弘扬。表现在学校行为文化层面上,许多学校不再片面宣扬代表“精英文化”的对口升学“状元”,而是通过在乎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展、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准确定位。如四川泸州少岷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地处贫困山区的民办职业院校,提出了“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只要技术学到手,走遍天下不用愁”等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石家庄东方家政学校则定位于家政服务行业,培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本领的家政服务人员,以准确的平民化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拔头筹。

    结合专业开展的各种才艺展示活动已逐步成为培养职校学生自信、自强和进取精神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途径。如余姚市的一所职业学校结合学校的技能大赛,将五项技能大赛综合冠军的名字刻入用不锈钢制作的技能状元榜,永久悬挂于校园醒目处,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从身边的榜样中找到自身成才的目标,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

    职业学校还将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发展有空间的专业上,如北京昌平职业学校不失时机地将航空乘务等瞄准高端就业市场的专业转向安全检查、物流等一般专业,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职业学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荣,学生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荣,一种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的新型工业化文化正在弘扬,也从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提升着全社会的新风尚。

    (二)弘扬艰苦奋斗、扶贫救困的精神

    科林?鲍尔在第二届世界职教大会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人学,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能人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因此,职业教育是普及性教育,职业学校的对象具有平民性的特征。体现在学校文化上,较之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更注重倡导公平、平等、民主等精神,弘扬自尊自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80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职教领域依然熠熠生辉。许多职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教育的公平原则,扶贫救困的精神得以弘扬。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很多职业学校的建筑质朴实用,为学生提供能够让其家庭接受的、花销低廉的生活条件,有的还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途径,尽量使每个贫困的孩子都能受到职业教育,学到谋生知识技能。在精神文化层面,职业学校更为注重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的营造。如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向全校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鼓励学生大胆反映问题,及时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体现在行为文化层面,职业学校注重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品质教育。如北京延庆职高建校之初,师生自己动手淘厕所、清垃圾、刷墙壁、垫院子、建车棚;组织学生参与承建八达岭牌楼,师生们早出晚归,咽冷馒头、喝冷水,手上皴裂,用创可贴一裹接着干;服装专业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做校服等等。平民化的学校文化不仅使学生在学校接受到职业教育,同时还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阶段我国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今后,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将必不可少,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越来越高。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相应的文化建设要走在物质建设的前面,用新型工业化的文化武装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使他们不但在知识、技能方面适应经济发展、技术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适应社会转型。在新型工业化的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肩负重任,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如何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推进我国工业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已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的历史重任。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环境、立足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立足于职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才会既能继承传统、保持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3]曼萨?W.阿马斯瑞.21世纪变化着的需求:技术与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puJ桂林.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6]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7]蒋乃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

[8]四川民办职业教育资料汇编.  四川省教育厅,2005.2.

学海网

返回顶部